紫禁城珍寶亮相科隆
2012年11月3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內人頭湧動,大部分參觀者都是慕名而來。2012年10月20 日至2013年1月20日, 90件(套)藝術珍品在這裡展出,它們全部來自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品博物館之一的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是我們第一次展出北京故宮珍品,每一件藝術品都經過了精挑細選",博物館的副館長慧施博士(Dr. Petra Hildegard Rösch)回憶起挑選故宮珍品的經歷。"故宮的珍品太多了,我們不可能將幾十萬件全部運來科隆。我們挑選的展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紀,也就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鼎盛時代。"
呈現帝王品味
博物館展出的藝術品包括瓷器、玉器、衣冠服飾和文房用品等,主題是中國古代帝王的宮廷生活和藝術品味。展品中,一座閃耀著金光的、雙塔形的鐘表格外奪人眼球。鐘表在明朝時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入宮廷,而清朝的皇帝們對其格外喜愛,乾隆皇帝更是出了名的西洋鐘收藏家。鐘表製造局也因此應運而生。這座極富中國文化特徵的雙塔型的金鐘正是出自中國工匠之手。
慧施博士介紹到,展覽除了表現中國古代帝王的生活、藝術和宗教信仰外,也希望體現中、西方在十七、十八世紀的科技、文化交流。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也是北京與科隆締結友好城市25周年,而在中國赫赫有名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正是科隆人。湯若望在乾隆年間出任朝廷高官,頗受乾隆皇帝賞識,他也將一些西方的科技、文化引入中國。
瞭解東方文化
對於參觀者而言,這個展覽是傳統的東方文化的一部分。來自科隆的語言教師布海姆女士(Gabriele Buchheim)駐足於一件清代的宮廷首飾前。這是一件御用東珠朝珠,根據清代典章規定,東珠朝珠只有皇族在舉行大典時才能佩戴。這串朝珠晶瑩粉潤,璀璨迷人。
布海姆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自己和丈夫都是古中國文化的愛好者,他們對於這次展覽期待已久。"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政治、經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非常有研究價值的中國古代哲學、藝術,卻往往被忽視了,這很遺憾。"布海姆女士非常喜歡這次展覽,並計劃在不久的未來去中國旅遊,參觀北京故宮。她一再提到自己對於古老的藝術、文化的熱愛,"我希望中國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不要丟掉寶貴的傳統文化"。
作者:萬方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