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絕妙的贋品技術

2013年6月23日

藝術品是今天大受歡迎的投資目標,但同時也為詐騙者開啟了一個連專家都上當的贋品市場。德國聯邦刑警局最近破獲了一個藝術品仿造集團。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網)德國聯邦刑警局(Bundeskriminalamt)最近在德國、瑞士及以色列對仿造集團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突檢,在所查獲的藝術品當中,包括一幅俄羅斯著名前衛畫家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的作品《Supremus》。至於其真偽,則有待專家的鑑定。

刑偵人員在這次突檢中,總共搜出一千多件藝術作品。據悉,四百幅包括馬列維奇(Malevich)、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及雅弗林斯基(Alexej von Jawlensky)等名家的仿造畫作已經脫手,大部分賣給了私人收藏家或銷往國外。2011至2013 年之間,僅其中兩名仿造者就獲得大約兩百萬歐元的非法收入。

藝品愛好者與仿造者的互為因果

仿冒、偽造的事件時有所聞,在德國近期發生的最大醜聞案"貝特萊希(Wolfgang Beltracchi)偽造事件"中,貝特萊希與其同夥偽造的古典現代主義作品至少為他們帶來一千六百萬歐元的盈利。他仿造的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坎本東克(Heinrich Campendonk)的作品《群馬紅畫》(Rote Bild mit Pferden),在拍賣會上以將近290萬歐元的高價賣出。他的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仿造畫甚至蒙騙過有"馬克斯‧恩斯特專家"之稱的藝術史教授沃納史畢斯(Werner Spies)。2011年,貝特萊希在這場受到各方矚目的仿造案中,被科隆地方法院判處6年有期徒刑。

名畫仿造者貝特萊希受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藝術史專家,《藝術犯罪現場》(Tatort Kunst)一書的作者-蘇珊娜.帕奇(Susanna Partsch)表示,藝術贋品市場的成長與人們對藝術品愛好的與日俱增成正比。帕奇投入多年時間研究贋品歷史,她指出:"藝術贋品的歷史,最早可回溯到巴洛克時期,不過那時的贋品市場尚微不足道。直到19世紀人們開始成立博物館之後,包括美國在內的贋品市場才逐具規模。由於美國不像歐洲擁有悠久的歷史,美國人就前往歐洲購買藝術品"。於是廣大的贋品市場在當時形成,尤其是在義大利。

人們對於藝術品的愛好有增無減,藝術展覽會越來越受歡迎,無論是卡塞爾的文獻展(Documenta)或威尼斯的藝術雙年展(Biennale)都吸引著眾多參觀人潮。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Museum Ludwig)館長鮑玎(Katia Baudin)女士認為,經濟危機甚至助長了人們將藝術品作為投資目標的做法。他們可能認為,投資藝術品比投資房地產或股票更安全。

2013威尼斯雙年展圖片來源: DW

贋品市場的供需規律

市場有需求,贋品就跟進,當然,這首先還得看是否存在仿造的可能性。帕奇指出,有些畫家,如保羅‧克利(Paul Klee)的作品是無法仿造的,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把每件作品都登記在冊。

俄羅斯前衛藝術家的作品極受仿造者歡迎,因為一種不能排除的可能性是:這些作品在俄國革命或史達林時期失蹤,經過很長時間才重新被發現。鮑玎指出,有些前衛派畫家在史達林時期曾受到迫害。至於失蹤作品的下落,幸運的話,是被棄置在博物館的地下室裡,而最糟的則是徹底失去了蹤影。

30歐元一幅的蒙娜麗莎像?沒問題!

歐洲雖然破獲許多藝術贋品案件,但這種案例全世界比比皆是。帕奇說:"中國存在仿造村,村民不僅公開製作贋品,還接受訂貨,比如以30歐元訂購一幅《蒙娜麗莎》完全不成問題。商人及銷贓者在那裡進出、訂貨,然後把贋品當真貨銷往歐洲或美國,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

懸掛巴黎羅浮宮的半裸《蒙娜麗莎》是大師真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帕奇表示,不經科學鑑定,贋品經常能以假亂真。德國極少數的藝術品修復作坊,如慕尼黑的藝術研究機構"德爾納研究院"(Doerner Institut),被上門求助者擠破大門也就不足為奇。因此,鑑定一件藝術品真偽的所需時間經常是曠日持久的。

鮑玎也強調利用科學技術檢驗藝術品的重要性。貝特萊希偽造醜聞這類事件的發生顯示,今天的藝術史學者僅具備目測鑑定作品的專業能力已然不足。現在借助例如紫外線技術,可以看出一件作品是否曾經修補過,而紅外線則可顯示出繪畫作品底層畫家的原始草圖。鮑玎表示,這種檢驗工作曠日費時,而且費用不低,但卻必不可省。

作者:Jennifer Fraczek 編譯:楊家華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