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逢生:罹癌改變人生觀
2019年3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去把想做的事安排好吧。"醫生這麼對派崔西亞說。三個月前,這名當時32歲的小學老師因為腋下淋巴結轉移而接受了切除手術。如今腫瘤科醫師再次在手術傷疤的組織中發現癌細胞。這名年輕母親的病情不容樂觀。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的統計,2018年約有960萬人死於癌症。尤其在貧窮國家,罹癌幾乎等同於被判死刑。
派崔西亞戰勝了病魔。不僅如此,回想起過去種種,她發現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一度墜入不幸的深淵。
事實上,世界衞生組織也指出,30%至50%的癌症病例是可以避免的。吸煙便是癌症的頭號風險因素,酒精以及體重超標也會增加罹癌可能。此外,根據世衛組織評估,感染、環境污染、電離輻射都可能誘發癌症。
病也會導致癌症?
而派崔西亞認為,心理問題也可能引發癌症。"我的人生觀將我進一步推向罹癌的命運。"她說過去的自己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悲觀又膽小。"我的腦中一直有一個念頭,認為終有一日可能遭遇不幸。"
癌症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嗎?脆弱的精神狀況是否會成為癌細胞的溫床?科隆大學附屬醫院心理學暨心理治療科的負責人阿爾布斯(Christian Albus)表示:"從學術角度出發,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他指出,心身醫學研究也密切探討心理狀況導致癌症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影響程度。"確實有一些個案指向這樣的結果。但這種理論無法獲得研究佐證。"針對數個群體的研究發現,罹癌患者群體在發病前對人生的態度並不比未罹癌者消極。阿爾布斯表示,面對疾病時的態度更為關鍵,某些患者會檢討自己是否必須為罹癌負責。"一些癌症病患會受到嚴重的愧疚感折磨,他們認為如果過去抱持不同的生活態度,或許就不會罹癌。"
最初的反應是震驚
派崔西亞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如果罹患癌症是我自己造成的,那我也能扭轉乾坤。"她將這場重病視為一次契機,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作出改變。不過她也花了許多年才走到這一步。
過去幾年間,派崔西亞一直處於震驚的狀態無法回神。她感覺自己無法面對生活,對死亡的恐懼成為纏繞她的枷鎖。派崔西亞拒絕接受化療或放射性治療。"我當時想著,反正無論如何都會死。"既然如此又何必接受會出現劇烈副作用的治療呢?不過她也強調,她並非全然抗拒此類的治療方式。"若時光倒轉,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作出同樣的決定。"
派崔西亞起初也不願意尋求精神上的協助,因為在她的觀念中,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直到她懷上第二胎,才終於從震驚的狀態中恢復。派崔西亞開始接受治療,並找到了造成她膽小怯懦的根本原因。她學習放下心防,講述第一次懷孕流產的痛苦經歷,以及隨之而來的負疚感。她表示,自己逐漸找到了自我價值。
心理狀態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阿爾布斯指出,精神狀況與罹癌雖然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治療過程中,病患的心理狀態卻極為重要。"從統計數字看來,長期抑鬱症以及病情進展不利的可能性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
不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值得探究。究竟何者為因?"病患是因為病況嚴重而憂郁,抑或因為憂郁而加重病情?"阿爾布斯表示,這個問題目前還未獲得解答。
儘管病情的預測不樂觀,派崔西亞仍存活了下來,而且過得很好。定期檢查報告也指出她的健康狀況良好。"從某個時刻起,我知道癌症不會再復發。因為我剝奪了它的養分。"
"坦然接受並作出改變"
派崔西亞已經不再擔任教師。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取名為"家庭關係"(Familienbande),為面臨人生困難的家庭、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咨詢及幫助。她的罹癌及治療經驗帶給她許多啟發。派崔西亞說:"沒有罹患癌症就沒有現在的我。"
癌症喚醒了派崔西亞,成為讓她走上美好人生道路的催化劑。這難道只是個案?絕非如此!阿爾布斯說:"這樣的情況甚至相當常見。"許多人在遭遇重大疾病時開始檢視其人生理念。"我是否將生活重心放在正確的優先事項上?什麼才是真正重要?"阿爾布斯指出,病患的腦中會浮現這樣的疑問。
不是每一名患者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才能回答上述問題。心理學教授阿爾布斯說,至少有半數癌症患者在親友的幫助下積極接受治療。若患者需要專業協助,可以求助於心理醫師。
派崔西亞則堅信她的病情是在良好的心理治療下好轉。因為她猜測自己是因為負面生活態度而罹癌,所以理所當然必須由此對症下藥。"我很確定,每一場重大疾病都會傳遞一項訊息。我的任務是坦然接受並作出改變,否則就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