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經濟周刊》總編批評梅克爾對華政策

Stefan Baron/亞思明譯2006年12月29日

德國《經濟周刊》主編史蒂芬•巴龍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主辦八國峰會前夕批評梅克爾政府的對華政策,並將歐盟內部甚囂塵上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晚清帝國的閉關鎖國相提並論,稱現今中國的崛起不是依靠手段,而是依靠勤勞、節儉、投資,以及對機遇的把握。德國之聲中文網編譯如下:

"態度要好一點!"圖片來源: AP

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特使馬戛爾尼訪華,拜見大清乾隆皇帝,恭遞表文,請求清朝政府允許英國商人常設駐京辦事處,建立兩國商貿往來,並實施優惠關稅政策。然而,83歲高齡的乾隆皇帝令馬戛爾尼碰足了釘子,冷冰冰地扔下一句「毫無必要」,便斷然回絕了大英帝國發出的試探性訊號。

就此,一個曾經高高在上的「中央之國」開始了她近200年的沉淪史。與此同時,歐洲和北美則在工業化進程及貿易發展中逐步攀登世界經濟的頂峰。

斗轉星移,一晃到了21世紀,東方睡獅開始醒轉。即便是按今天明顯偏低的人民幣匯率折算,中國也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實體,排在美、日、德的後面。出於一種對後來居上者的莫名的敵意,一些西方政治家正在犯同當年乾隆皇帝一樣的錯誤——閉關鎖國、貿易保護。這不僅會威脅到全球化經濟的前程,錯失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的最大的一次機遇,而且還會加速自身國力的衰落。

可惜的是,恰恰是德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一個不甚光彩的先鋒派角色。德國總理梅克爾顯然是把中國當成了一個放大的前東德政府。尤其是當全球化經濟不但衝擊到普通工人的利益,而且還席捲了一批白領階層的工作崗位的時候,這位基民盟的女主席迫於黨派鬥爭的壓力,向中國展示了非常不友好的態度。

作為下一屆八國峰會的東道國,梅克爾政府還將把這一趨勢推向一個可悲的高潮。列入峰會日程的議題似乎無一不是在影射中國:世界貿易失衡(亦稱:匯率操縱及商品傾銷);能源問題(亦稱:中國對非洲的開發政策);技術保護(亦稱:創意剽竊)。

其他的G8成員國早就在摩拳擦掌,巴不得梅克爾逆流而上,冒天下之大不韙,好讓他們補了德國的肥缺,爭取到更好的貿易機會。就連美國——中國最大的對手,也不失時機地對華開展懷柔政策。新任財長鮑爾森向北京傳達了這樣一個訊息:「我們最大的擔心不是中國發展太快,而是中國停止改革,舉步不前。」

常年擔任高盛投資集團的總裁,鮑爾森當然知道,那些批評中國為圖發展不擇手段、侵犯西方國家利益的指責純屬信口雌黃。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創造出如此巨大的發展動力,沒有哪個國家如此開放本國的市場。中國的崛起不是依靠手段,而是依靠勤勞、節儉、投資,以及對機遇的把握。

德國人最應該清楚這一點,因為德國二戰之後的「經濟奇跡」也是基於同樣的基礎。德國總理梅克爾不應該攻擊中國,相反,她理應盡地主之誼,邀請中國加入到這個組織中來。這對世界有利——不僅僅只為了德國的利益。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