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經濟:西方不必懼怕中國

托馬斯.弗裡克2006年9月29日

多年來,中國以其低成本勞力構成的競爭優勢橫掃世界市場。許多西方國家不免擔心:未來堪憂。其實,德國、日本和韓國的例子表明,低薪優勢只是暫時的

龍,中國騰飛的象徵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有一種觀點甚為流行,即:全球化猶如舉辦一場活動,有人賺錢,有人虧本。中國屬於前者,因為它的勞工最便宜; 西方國家屬於後者,原因不言自明。然而,俗話說得好:「20年河東, 20年河西」。再過20年,情況會完全相反,因為,廉價者不會永遠廉價。日本和韓國一類當年令人驚呼的競爭者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廉價國家會如何迅速變得昂貴而適應全球成本標準。德國也是著例。為什麼如今人們最害怕的競爭對手中國就該是例外?

風水輪流轉

許多事情常常會自行修正。曾幾何時,德國也是廉價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歐洲的薪水水準與美國的差距便類似於現在新興工業國與歐洲之差。六十年代末,西德工人的平均薪水是美國同行的一半,而10年以後,德國人的薪水已經超過美國人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並非德國人的增薪幅度就有那麼快,而是因為馬克的大幅升值。從1970年至1980年,僅由於馬克和美元之間的新匯率就使德國在國際貨幣框架內的生產成本整整翻了一番。廉價從此一去不返。

至於亞洲人也會有相同經歷,日本便是個例子。當年,面對那些來自遠東的由國家一手操控的康采恩,西方曾何其憂心忡忡,驚慌失措?許多人相信,它們將置西方經濟於死地。然而,後來的發展又如何?直到1985年,日本人的薪水水準還是美國人的48%,以後,就像德國一樣,由於成功使然,薪水水準上升,日元比值飆升。其結果,5年後,按美元計算,日本人的薪水水準與美國之間的差距便縮短到了區區15個百分點。而到  1995年,日本人的薪水水準更超出了美國的37%。換言之,日本在短短10年內從廉價國一躍成為高薪國。90年代初,曾讓人如此害怕的日本竟開始深陷可怕的經濟蕭條泥沼。

韓國是另一個例子。大宇公司曾讓多少西方廠家擔驚受怕?但是,從80年代起,韓國的薪水水準迅速提高,如果考慮到生產率的增加,那麼,即使是單件薪水也增加了兩倍。若與美國薪水水準相比,則從1975年以來,韓國薪水水準已從5%增加至 50%,翻了5番,-而且是在生產效率明顯落後的情況下。究其原因,同樣是因為韓國貨幣大幅升值,導致90年代中期外貿入差和經濟危機。韓國從此不再是遠東廉價國,並首次嘗到全球化失敗者的滋味。

或許有人會說,中國的薪水水準還太低,即使像通常那樣有兩位數的增長,及至真正昂貴,還是遙遙無期的事情。殊不知,經濟飛速發展必然使專業人才匱乏,從而使他們的薪水水準迅速等同於西方國家,此外,中國人也面臨著當年日本和韓國一樣的貨幣升值壓力。

正因為迄今中國經濟的成功主要依靠外貿,因此,中國貨幣升值的壓力就更大。2006年,中國的外貿出超將達到經濟總量的7%,亞洲(不含日本)的出口總額比進口幾乎超出4000億歐元。根據德意志銀行經濟師們的估算,象印度盧比一樣,若按購買力計算,目前,中國國幣人民幣的幣值被低估了50%。至於一旦升值就會如何一發而不可收拾,並使貨幣出現災難性的過量供應,德國和日本已經提供了良好的例子。

廉價優勢稍縱即逝

中國若想免遭同樣的命運,全看北京政府是否能夠成功刺激內需。內需增加,將推動進口,減少外貿出超,減少貨幣升值的壓力。而對德國來說,這又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中國國內的薪水水準將繼續提高,從而更有財力購買德國的貨物。

廉價勞動的優勢在短期內便會消失,這一定律可以解釋,何以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還不到全球年經濟總量的0.2%; 何以德國出口可以在廉價競爭的情況下一再創下新紀錄,從荷蘭的進口依然超過從中國的進口。

在全球化時代,國際未來的分工將不是根據薪水水準,而是根據你是否能提供價值更高的產品、更好、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而定。新近關於面對全球化挑戰的德國企業從2000年以來的成就研究報告便證明了這一點。

很可能,有一天,我們將向中國的富人提供更多的賓士車,而中國人則對德國出口更多的滑雪板。就像數十年來在法國人、德國人和義大利人之間的情形那樣,-無人需要放棄富裕生活。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