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維利.布蘭特:在「權力的陰影下」

2003年10月24日

1974年5月,在其私人顧問京特.紀堯姆東德間諜身份暴露之後沒幾天,德國前總理維利.布蘭特被迫辭職。今天,紀堯姆事件被當成德國最大的政治醜聞之一,但其淵源至今還是一個謎。在上下集電視片『權力的陰影下』,德國作家兼導演奧利佛.施多爾茨計劃把這段歷史搬上熒屏,展示布蘭特執政最後階段的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

是夢幻者,還是現實者?

故事:1974年紀堯姆事件

這部電視片的拍攝主要在波昂當年布蘭特辦公原址進行,少數場景也設在德國唯一的公海島赫爾果蘭島上。在布蘭特90歲誕辰前後,影片將在德法共建的電視台arte上首播,然後在德國國家電視一台ARD上再與觀眾見面。

1974年早春,紀堯姆事件東窗事發。作為當時總理布蘭特所深信的私人顧問,以及如警衛稱之為「護衛」--因為紀堯姆的工作之一是護送許多高級女記者--,竟然是一個東德間諜。西德秘密警察開始針對布蘭特總理進行了調查……

但是導演奧利佛.施多爾茨並不把這段歷史拍成紀錄片,而是演繹成故事片。他對紀堯姆事件只觸及已知的歷史因素--當然,事實並不是盡所皆知。

奧利佛.施多爾茨說:「影片通過朦朧手法,試圖把布蘭特政府的最後階段描繪出來。但是人們永遠不可能清楚地知道,誰做了什麼,誰把什麼給忽略了。」

人物:德國前總理布蘭特

影片中甚至還得體地表現了布蘭特和情人的一個羅曼史片段。該片中幾乎每個人物都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他們有血有肉,真實可信。而結局則是一篇無人能駕馭的歷史劇。

黑爾曼.施萊貝爾被聘請為該劇的顧問,他是當時人們爭讀甚歡的明鏡周刊的記者。他熟知當時布蘭特和記者之間的交往:「我屬於當時與布蘭特關係很好的幾個記者之一。他很難和其他記者相處。他不容易讓人接近,幾乎不可能讓他『開口』。在和他的許多談話中,我一再經歷同樣的情形--別人也知道的--如果面對一個他覺得為難的問題,比如涉及私人問題,他會整整一分鐘緘默不語。你坐在邊上,簡直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該站起來離開還是該怎麼著?這個經歷決不只是我一人才有過。」

演繹:一個偉人的多棱面目

如果該影片傳達某種訊息,那麼它該是:維利.布蘭特是一個非政客,他無心問及權力。他的平步青雲是個奇跡,他的殞落卻不可避免。由演員米歇爾.門得爾來飾演布蘭特的多棱面目--一個脫離現實的人,一個充滿魅力的人,一個愛說笑話的人,一個想過自殺的消沉的人。

門得爾說:「在影片中有五個或六個場景,他(布蘭特)走到窗前往外望去--這個時刻,我們理解為『凝固』。我稱他為『孤島的人』,他一直在試圖逃避外面世界,將自己封閉。這種越來越強烈的孤獨,或者說是越來越強烈的抑鬱,我更願意稱之為有些病態,即擴散的消沉,這種情緒我們也很經常有過。但我們同時也必須考慮,如何展示他有時作為一個灑脫的人,和快樂的人。」

歷史:一個見證人的反串

而紀堯姆呢?出乎意料的是,這個角色由維利.布蘭特的三個兒子中的老三馬逖亞斯.布蘭特來扮演。事發當年,他才12歲。如今,布蘭特的後代馬逖亞斯.布蘭特作為一個不起眼的演員,奔走在許多城市的劇院之間,有一天卻突然為策劃該影片的導演施多爾茨所遇。

在該片中,「他」二度出現:一是作為紀堯姆的扮演者--現實的馬逖亞斯.布蘭特;另一則是作為一黃口小兒--當年的馬逖亞斯.布蘭特,在一個畫面中,他怯生生地問道:「爸爸,為什麼你不再是總理了?」

「為什麼?」,「為什麼!」……在影片的最後三十分鐘處,總理府裡響徹了這樣的怒吼。歷史是什麼?也許,觀眾們只能從光影再現中自己去揣測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