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10911 WikiLeaks Guardian

2011年9月2日

對維基解密來說,這不啻是一場災難。該網站掌握的美國駐外使館外交密電都毫無遮攔地在進入了互連網,而且沒有經過編輯,包括線人的名字都可以看到。9月1日,維基解密發表聲明,對記者大衛‧李和英國《衛報》提出嚴厲指責。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從最佳組合到反目為仇

爆料網站維基解密和以新聞調查著稱的《衛報》-這原本是一個最佳組合。但此次外交密電"事故"再次顯示,兩者之間的矛盾有多深。

這一出好戲可以分為三幕。第一幕:去年11月,維基解密的創建人阿桑奇向《衛報》提供了25萬份美國外交密電,這些文件可能是美國士兵曼寧(Bradley Manning)提供給維基解密的。阿桑奇的印象是,《衛報》沒有理由地認為可以隨意支配這些包含爆炸性內容的文件。阿桑奇說:"同《衛報》的司法爭執從11月1日就開始了,因為《衛報》把全部的'密電門'資料都轉交給了《紐約時報》,雖然我們事先有書面約定,說好資料是要給《華盛頓郵報》的。"

阿桑奇認為,《衛報》的新聞調查部門主管大衛‧李(David Leigh)要為此負責,"從此之後,我們再沒有同李先生說過話。"大衛‧李也證實了這場糾紛:"他(阿桑奇)很生氣,因為我們把《紐約時報》也拉上了船。而《紐約時報》發表過一篇對他很不客氣的人物特寫,這也是事實。"

個人恩怨

第二幕:去年12月阿桑奇再度對《衛報》發怒,因為該報披露了瑞典司法機關調查阿桑奇涉嫌強姦一案的一些秘密資料。阿桑奇表示:"看來瑞典檢察部門暗中向媒體提供了調查卷宗中的部分內容。"這一公開的指責為阿桑奇招來了批評,有人認為他這是雙重道德標準。

第三幕:今年2月,大衛‧李出版了他撰寫的阿桑奇傳。書中還把阿桑奇為未經編輯的外交密電設置的密碼也公諸於眾,這些密電作為文件儲存在一個不易被發現的子目錄中。維基解密認為,現在這些未經編輯的文件在互連網上流傳,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是《衛報》的責任。《衛報》則回擊道,這本傳記已經出版7個月了,維基解密有足夠的時間更改密碼。

此外阿桑奇還表示,這是一個臨時的設置。但事實上,現在外界所能接觸到的文件是一個鏡像複製版本,來自一個比特流(BitTorrent,所謂"內容分發協議"的一種)的伺服器,而並不是維基解密。大衛‧李指出,維基解密對《衛報》的攻擊顯示,這家網站有多緊張,"維基解密和朱利安‧阿桑奇,他們曾是一群駭客。而現在他們是全球矚目的名人。"

言下之意是,他們或許有點太狂妄自大了。對於維基解密來說,此次密電曝光事件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因為這顯示這個組織無法提供可靠的訊息保護。而對於《衛報》,這件事則又提供一個吸引讀者的有關阿桑奇的故事素材。

 

作者:Sebastian Hesse  編譯:葉宣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