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估中國核彈頭逾500枚 專家:走向「核脅迫」目標

周昱君
2023年10月20日

五角大廈19日發佈報告指出,中國持續擴張核武力量,再不到10年,核彈頭數量可能就超過1000枚。專家向DW表示,中國正遠離過去主張的「最低限度」核武能力,逐步從「核嚇阻」走向「核脅迫」的目標。

圖為2019年10月1日,中國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在閱兵儀式中亮相。
圖為2019年10月1日,中國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在閱兵儀式中亮相。圖片來源: Zhang Haofu/Xinhu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國防部週四(10月19日)發佈今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推估到2023年5月為止,中國已有500多枚作戰可用的核彈頭。依據五角大廈去年的推估,中國2035年將擁有1500枚核彈頭庫存;今年的報告認為,中國核彈頭的數量「有望超過美國之前的預測」,到2030年可能就會超過1000枚。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6月曾指出,中國核武庫在大幅擴張,且全球核彈頭數目上升主要正是來自中國,其所有核彈頭儲備已從350枚增加到410枚。不過,中國的核武數量仍遠低於美國和俄羅斯;前者所有核彈頭庫存約3700枚,後者約有4500枚。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所長蘇紫雲告訴DW,中國核彈頭的增長「的確是比較快一點」。中國過去對外主張維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力量,但蘇紫雲分析,北京欲把核彈頭數量翻5倍到達1500枚的規模,可見正從「核嚇阻」走向「核脅迫」的目標。

「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他希望在印太區域這裡,例如東海、台海或南海,建立一個A2/AD(Anti-Access/Area Denial,反介入/區域拒止),也就是一個拒止區……接著在核武的部分,他也要擁有一定的、比較大的能力,如此他就可以做一個政治上的拒止。」

蘇紫雲認為,這樣的嚇阻效用,正如同俄羅斯的核武嚇阻了北約和西方國家派遣部隊進入烏克蘭。

圖為2017年在內蒙古的解放軍閱兵儀式。圖片來源: Wu Xiaoling/Photoshot/IMAGO

去年美方發佈中國軍力報告時,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曾批評美方「歪曲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無端臆測中國軍力發展」,主張「中國堅定奉行自衛防禦的核戰略,始終恪守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把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 

譚克非當時並未直接駁斥美國對中國核武軍力提升的評估,而是批評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核武庫,持續升級三位一體核力量,大力發展並謀求前沿部署戰術核武器……日益成為核衝突的源頭」。

如何評價中國的軍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在2049年把解放軍打造成「世界一流」,此前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去年10月的二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重申他對2027年解放軍現代化的目標,也就是達到「機械化、訊息化、智慧型化融合發展」。此外,中國的軍費支出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北京今年3月公佈的軍費預算,達到了1.5兆元人民幣。

美國資深國防官員19日在記者會上說:「我們看到中國相當快速地,持續擴張並推動核武力量的現代化和多樣化……他們正在擴張投資陸海空的核武發射平台,還有這所需的基礎設施。」跟10年前相比,中國軍力如今在規模與複雜程度上,都遠超過當時。

五角大廈的報告指出,解放軍不斷增強戰力,為的是強化中國面對「強敵」時「能打勝仗」,能反擊第三方介入中國周邊可能的衝突、或阻撓中國在全球拓展影響力。

報告也評估解放軍各軍種的實力。其中,中國海軍以數量來說仍是全球規模最大,船艦和潛艇從去年的340艘增加為370多艘。中國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號」去年下水;有消息指,中國還可能已在打造第4艘075型兩棲攻擊艦。

報告寫道:「短期內,解放軍海軍將有能力從潛艦和水面艦艇發射攻擊陸地的巡弋飛彈,對陸地目標進行遠程的精確打擊」。

此外,美國認為中國的火箭軍可能在研發新的、配備傳統非核武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這將讓中國有能力攻擊夏威夷、阿拉斯加、乃至於美國本土。

蘇紫雲向DW分析,ICBM裝上傳統彈頭「比較沒有使用上的顧忌」,在衛星導航下又「具有精準的打擊能力」,且因從太空往下發射,「有機會突破飛彈防禦網」,如此一來就會威脅到美國後方基地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減損其支援前線的能力。

圖為2021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三亞參加海軍三型主戰艦艇交接入列儀式。圖片來源: Li Gang/Xinhua/picture alliance

解放軍的結構問題

中國軍隊自1979年與越南爆發戰爭之後,便未曾參與實際戰場;美國官員稱,這一點是中國在其內部評估也關切的弱點。而解放軍一方面在訓練上更接近實戰,一方面也從其他國家的軍事衝突中學習,例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

許多專家皆曾點出解放軍缺乏實戰經驗。德廣聯(ARD)去年6月的報導引述倫敦國王學院的軍事專家列奧尼(Zeno Leoni)的說法:「中國是一個謎,既有強大的一面,也有孱弱的一面。」列奧尼指出,1979年中國尚未展開軍隊現代化;此外,「在一些技術領域,中國還比較落後,比如戰鬥機方面,中國仍需要獲得俄羅斯的幫助」。

蘇紫雲則向DW指出,缺乏戰爭經驗,也會影響中國的軍事硬體發展。「雷達或者甚至水下聲納,講究的就是一個資料庫,也就是在戰場上實際經驗所得到各種不同的雷達裝備、敵人聲納的資料,如此你的硬體的設計才會發揮最大效果。」

另一方面,解放軍也缺乏有效的指揮能力,「指揮鏈上的弱勢」會讓戰鬥力受限。蘇紫雲說,在中國共產黨「黨指揮槍」的背景下,「軍官的聯合作戰能力比較不足,因為聯合作戰需要比較多的授權」。

中國的「脅迫行為」與海外擴張

中國軍力報告是美國國會要求、由美國國防部所發佈,內容維持美國2022年國防戰略文件的定調,稱中國對美國是「首要的進逼挑戰」,並把中國視為唯一具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意願與能力的競爭對手。

五角大廈發表今年的報告前,17日先行公佈了部分內容。據美方統計,自2021年,解放軍機攔截美國軍機的案例至少有180起,相關的行為包含快速逼近美方軍機、投擲照明彈等。

過去兩年裡中國攔截美戰機共180多架次

01:3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報告還提及中國對台灣的施壓力道增強,例如去年發射彈道飛彈飛越台灣上空,並在台灣周邊進行大規模軍演;解放軍機近期亦持續、頻繁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

這份報告也稱解放軍正在尋求海外基地,而且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在海外的發展計劃會促使中國擴張海外安全與防務關係,藉此保護其海外利益。對此,蘇紫雲表示:「從這個角度講,『帶路倡議』的確是帶有這種替軍事基地鋪路的目標。」

現階段,中國只有在非洲吉布地有一個真正意義的海外軍事基地,不過蘇紫雲指出,從吉布地往東到印度洋,可以連上緬甸或其他友好國家的「一帶一路」港口,「變成他(中國)在印度洋有個出海口」;在印太區域,則可著眼第二島鏈的索羅門群島和吉裡巴斯,發展中途補給點。

而在俄烏戰爭持續,加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極端主義軍事組織哈馬斯爆發軍事衝突之際,雖然短期內可能影響美國的戰略,但蘇紫雲認為,中國正在從陸權變成海權國家,「戰略重要性會比烏克蘭跟以色列來得大」;雖然「多點爆發的武裝衝突」彼此會有相互關聯,但在中國帶來的挑戰之下,美國對印太區域的長期關注並不會受到重大影響。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