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棱鏡門讓德國IT業受益

2013年8月31日

大型美國網路公司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合作被曝光一事,讓越來越多的網路用戶注重數據流通的安全性和匿名性,這給德國提供加密服務的IT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HANOVER, GERMANY - MARCH 05: A visitor tries out a tablet computer next to a cloud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symbol at the Deutsche Telekom stand at the 2013 CeBIT technology trade fair on March 5, 2013 in Hanover, Germany. CeBIT will be open March 5-9. (Photo by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Posteo是一家小型德國家族企業,這家位於柏林公司的業務包括提供加密電子郵件服務。僅僅在過去一周,就有2000個電子郵箱登記成了Posteo的新客戶。自從爆出"棱鏡門"監聽醜聞後,加密電子郵件帳戶的數量翻了一番,達到2萬個。一個加密的電子郵箱每月需繳付的費用為1歐元起。購買這種服務的客戶會得到具有匿名功能的SSL加密連接。郵箱所有者將不會被要求填寫個人訊息,也不會受到各種垃圾廣告的騷擾。就連付費方式也是匿名的。

無心插柳柳成蔭

Posteo公司創始人勒霍爾(Patrik Löh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介紹,他們提供加密電子郵件服務已有四年時間。這個項目的出發點最初並不是要防止情報機構竊取訊息,而是服務於那些不願意暴露個人數據的群體。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這項服務發展之快,以至於勒霍爾和團隊現在完全把精力專注在這一個項目上。勒霍爾透露,加密電子郵件服務的盈利也相當可觀。顯然,美國前中央情報局雇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洩露美國監控計劃不僅給政治,也給德國的經濟帶來了影響。特別是德國的訊息技術行業或會因此受益匪淺。

Posteo公司的口號是:綠色、安全、無廣告圖片來源: Posteo.

德國網路经濟協會ECO在今年8月公佈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預計直到2016年,德國的雲服務商的數量會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長。該協會負責人蘇瑪(Harald Summa)表示:"我們這項調研預測是在棱鏡門曝光之前完成的。監聽醜聞很可能會讓雲服務的業務得到額外的提振。

瓦萊裡奧(Roberto Valerio)是漢堡一家名為"雲安全"公司的總經理。他表示:"我們認為,棱鏡門事件讓我們受益,在過去幾個星期,我們的訪問量和新客戶的數量增加了約20%。"

瓦萊裡奧介紹說,經歷了棱鏡門,網路用戶們在網路服務上發生了觀念性的轉變:"以前對網路用戶來說,便宜的價格(盡可能免費)和易用性(越簡單約好)擺在第一位。因此,那些美國供應商也是上選。而今,數據所在地和數據的安全都一躍成了重要因素。不過,無論是棱鏡門之前還是之後,這些變化只限於那些經驗豐富的網路用戶。"

訊息加密器

不僅僅是雲服務商感覺到了業務的擴展。在大約6個星期內,科隆的兩個大學生推介出的一個Apps也獲得了成功。兩人得到了棱鏡門的啟發設計了"Whistle.im"。它為通信程序添加了加密功能。開發者向顧客保證,和其他的應用程式不同,使用"Whistle.im",客戶之間的消息交流是匿名的。開發者在使用說明一欄寫道:"我們whistle.im認為,隱私的關鍵問題並不是人們是否有想要隱藏的訊息,簡言之,隱私是我們最基本的權利之一。"這個免費的App現在已是網路上的搶手貨。

德國網路经濟協會ECO表示,監聽醜聞很可能會讓雲服務的業務得到額外提振。圖片來源: Reuters

棱鏡門給德國--歐洲訊息技術行業帶來經濟收益,這一點政客們也有所覺察。在今年8月中旬,德國總理梅克爾接受《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採訪時說:"我們歐洲人必須共同努力,爭取擺脫對美國和中國的依賴,給客戶提供自己研發出的過硬技術。"

訊息技術行業對此類的政治說辭持謹慎態度,"德國製造雲服務"活動的倡議者羅特(Frank Roth)表示:"我想,得知會得到政府協助這樣的消息,每個行業都會為此感到高興。當然,問題的關鍵總是,這種表態最終落實到實際行動時會怎樣。"

"雲安全"公司總經理瓦萊裡奧表示了質疑的態度:"我們相信,德國在雲服務上面的受益是短暫性的。因為從長遠來看,德國當局更可能效仿美國人的路線,推動國家機構對網路进行監控。"

作者:Mikhail Bushuev 編譯:文木

責編:謝菲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