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美國不斷打擊中國科技雄心,鎖定「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業。中國政府意識到,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已經引發美國的強烈反彈。
一位西方資深外交官向路透社表示,中國官員最近開始淡化「中國製造2025」。這些官員強調,在國外引起最大不滿的那些內容,只是中國學者提出的一些建議而已。
根據一個公用資料庫的搜索結果,今年前5個月,中國官媒新華社在其中文新聞報導中提到「中國製造2025」超過140次。然而自6月5日之後,就一直沒有再提及。
這位外交官稱,中國官員甚至暗示,政府大力且高調地推動該計劃是個錯誤,因為這加劇了中國面臨的壓力。
「面對大力宣傳帶來的壓力,中國顯然已開始作出調整。」由於事涉敏感,這位外交官拒絕署名。
他說,「他們不會停止這項計劃...不過談論的方式正在改變。」
路透社記者以傳真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評論,但尚未獲得回復。
別提「中國製造2025」?
有三位國營媒體記者對路透社說,他們接獲指示不要用「中國製造2025」這個詞,另外兩位則說他們並未收到這類指示。
中央社則報導,中國網路25日傍晚流傳一份疑似官方下達的文件截圖,抬頭是「宣傳口通知」。其中最後一點「再次強調不再使用中國製造2025,否則追責」。不過,這個截圖隨後就遭刪除。
這項通知強調美中貿易戰「三不轉」:不轉載美國總統川普、政府發言人及官員的言論。不轉載美國媒體關於貿易戰的報導評論。等商務部回應後再刊登。
通知還要求媒體,採訪各部門推薦的經濟專家,展示經濟持續穩定向上,要做好持久戰準備,不要跟隨美方表態起伏,淡化股市與貿易戰關係。不要向川普粗俗攻擊,演變成罵戰。也要輿論把握好尺度,不升級、不擴大範圍,要「精準、精細化打擊」。
隨著中國在全球舞台展現更多硬實力,令許多西方人士感到不安,一些學者和許多網民也呼籲中國放軟身段。
環球時報周日(6/24)刊出一篇語氣較含蓄的評論,稱中國對自身科技的進步顯得過份自信。該報稱,在提升國民的信心必須謹慎,否則可能在國內外引發負面效應。
歷時幾個月曲折起伏的中美貿易爭端,究竟涉及哪些經濟領域?與兩國老百姓又有什麼關係?
圖片來源: Imago/Westend61最令美國耿耿於懷的是,中國強迫在華外國企業(包括美國企業)交出先進技術,作為進入中國市場的前提條件。而北京傾國家之力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則是對美國在多個科技領域霸主地位的「赤裸裸」的挑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本來就是憑借「美國優先」的口號當選總統的川普,在選擇對華貿易戰的打擊目標時,自然是有所顧慮。他選擇徵收25%關稅的中國產品,主要涉及工業機械、航空航天工業零件和通訊技術等,所以首先會察覺到價格變化的應該是美國企業。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華盛頓開出的「黑名單」避開了美國老百姓大量購買的產品如智慧型手機、玩具和服裝等。此外電視機和藥品也從原來的徴税清單中刪除。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TR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普通消費者不會受到影響。這些關稅會導致使用相關機械設備的美國企業成本上升,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成本都會逐漸轉嫁給消費者。只不過它的效果不如直接對消費產品徴税來得明顯。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H. Hannelore在北京宣佈的反制措施中,就包括對美國諸多農產品徵收25%關稅。其中大豆產業受到的影響可能最大,因為美國大豆出口的60%都是銷往中國。 自從中美雙方的徴税決定宣佈之後,大豆價格已經出現下跌。
圖片來源: Reuters美國產的威士忌和牛肉以及海鮮水產等也成為北京徵收關稅的對象。除了食品領域之外,美國產汽車(包括燃油動力、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都是中國徴税對象。美國前駐華大使駱家輝反對現政府的關稅政策,他認為這給美國企業帶來的傷害可能比對中國企業的大。「因為中國並不一定非要買美國的大豆。他們可以從南美購買。他們也不一定非要購買波音飛機。」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華盛頓和北京為這一輪關稅措施設定的實施時間都是7月6日,在那之前中美貿易戰是否還有可能「懸崖勒馬」?也有專家認為,中國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擊是一個錯誤,因為這會迫使川普采取進一步的報復。究竟狹路相逢,誰能取勝,還需拭目以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T. 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