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品牌」德國製造「 ?可口可樂變身德國貨
2025年9月14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幾十年來,美國公司一直把德國視為自己的地盤——至少在德國西部,在以前同盟國控制的地區是這樣。戰後的德國黑市上,美國香煙幾乎成了替代貨幣。
當時,許多美國人認為德國前重量級拳擊世界冠軍馬克斯‧施梅林(Max Schmeling) 是一個「好」的德國人。在結束拳擊生涯後,施梅林接管了可口可樂產品的總代理權。另一位拳擊世界冠軍亨利‧馬斯克(Henry Maske)來自德國東部,幾十年後,他作為特許經營者經營麥當勞餐廳,包括科隆和勒沃庫森的餐廳。
但是,在美國在德聲譽似乎跌至歷史最低點的當下,有報導稱,美國公司目前正在宣傳其產品和服務為「德國製造」。這背後是怎麼一回事?
麥當勞的矜持
1887年,倫敦議會為來自德國的商品引入了「德國製造」的原產地標識。目的是將其貶為在英國不會有人買的劣質品。
但結果卻截然相反:英國人愛買貼有此標識的商品,因為這些商品普遍品質上乘。污名很快變成了一種認可的標誌。
最近幾周,德國多家報刊雜誌報導了美國公司使用「德國製造」標識的趨勢。此舉旨在利用「德國製造」這一正面標籤,在德國維護自身形象,畢竟德國是其在歐洲最大的市場。不過,這似乎並不適用於德國最大的快餐供應商——美國麥當勞。
在回答德國之聲的提問時,該公司表示,它視自己為「德國農業的長期合作夥伴」,「是許多德國人日常生活中值得信賴的一部分。無論是通過採購當地原材料、投資我們餐廳所在的社區,還是成為餐飲業最大的僱主。」
據麥當勞網站稱,該公司65%的原材料來自德國。豬肉和牛肉,早餐雞蛋、加到咖啡裡牛奶以及黃瓜更是100%德國生產。
形象問題
「在德國市場的這種做法對我們來說並不新鮮,」麥當勞向德國之聲強調道。然而,鑑於全球貿易的動蕩和國際聯盟的變化,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打造符合其各自目標市場的國際形象。
最好的例子是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由於與美國川普政府的關係,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備受抨擊,成為世界上最不受歡迎的人之一。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特斯拉車主在車上貼上「我的車是在埃隆發瘋之前買的「這樣的貼紙,以與特斯拉老闆劃清界限。
消費者的力量
積極的一面是,消費者的力量就體現在這裡。如果他們不喜歡某個產品,或者覺得它在政治或道德上存在問題,他們就不會購買。特斯拉的銷量數據清晰地體現了這一點。在德國,馬斯克的電動汽車已經跌出了十大最暢銷電動汽車之列。
美國產品在加拿大也面臨困境:《明鏡周刊》寫道,在那裡,「抵制美國產品」的呼聲日益高漲。「加拿大製造」或」加拿大預制「的標籤旨在影響購買行為。例如,「即使美國老品牌亨氏番茄醬的製造商,也宣傳其產品是採用加拿大本地番茄和花生製成。」
該雜誌指出,丹麥人在抵制美國產品方面尤其堅定。自從美國總統川普威脅要吞併丹麥的格陵蘭島以來,美國品牌的生存空間就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歐洲產品的價格標籤上經常標有黑星,以與美國品牌加以區別。在本地生產可口可樂的丹麥嘉士伯啤酒廠已經遇到了困境。丹麥人的抵制顯然也導致了可口可樂銷量的下降。
來自喬治亞州的攻勢
可口可樂似乎擔心為美國政府的政策背鍋。偏偏是這家來自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標誌性美國公司,在德國有了大動作。大約一個月前,該公司發起了「德國製造」的宣傳活動。
海報和網路廣告中顯示公司員工似乎是德國人。他們的名字分別是丹尼爾 (Daniel)、海克 (Heike)、賈娜 (Jana)、傑西 (Jessy) 和穆罕默德 (Muhammed)。此外,廣告語還印有「(員工姓名)製造」以及下方的「德國製造」。
在回復我們的詢問時,該公司寫道,「德國製造」活動旨在展現「可口可樂已植根德國。近百年來,可口可樂一直是德國經濟和社會的一部分。」 許多德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項調查顯示,「四分之一的受訪者不知道他們手中的可口可樂飲料很可能是在德國裝瓶的。」
然而,當前的政治形勢使得這場運動看起來像是對美國政策所造成後果的回應。無論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問題在於,這樣一家典型的美國公司能簡單地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嗎?這似乎不太可能。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