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媒揭中國阻多國議員赴台參與峰會 台批卑劣

2024年7月29日

由35個國家數百名議員組成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下周一將在台北舉行峰會。該聯盟旨在協調對北京威脅的外交應對。美聯社報導稱,至少有來自6個國家的議員在峰會前夕遭到中國外交人員的施壓,阻止他們前往台灣與會。

預計有25個國家的議員將出席今年的峰會,並將與台灣官員舉行高層會晤。
預計有25個國家的議員將出席今年的峰會,並將與台灣官員舉行高層會晤。圖片來源: Valeria Mongelli/Anadolu/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美聯社報導,中國外交官正在向至少6個國家的議員施壓,要求他們不要參加下周在台灣舉行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峰會。對此,台灣外交部28日批評此舉「卑劣」並「強烈譴責」,同時「感謝IPAC友人堅定支持民主與台灣」。

玻利維亞、哥倫比亞、斯洛伐克、北馬其頓、波斯尼亞以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亞洲國家的政界人士表示,他們收到了簡訊、電話和召開緊急會議請求,阻止他們前往台灣與會。他們稱這些做法的目的是為了孤立台灣這個自治島嶼。

由35個國家數百名議員組成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將於周一(7月29日)在台北舉行峰會。據報導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議員訪台團。

德國執政黨議員:台灣已是獨立民主國家

01:3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北馬其頓議員安東尼奧‧米洛紹斯基(Antonio Miloshoski)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向記者展示了他收到的一段簡訊:「我是中國大使館的吳先生。我們聽說你收到了IPAC的邀請,你會參加下周在台灣舉行的會議嗎?」

波斯尼亞議員薩內拉‧克拉蕊奇(Sanela Klaric)對美聯社記者說,中國外交官給她所在政黨的領導人發訊息,要求阻止她前往台灣。

她說:「他們直接向黨主席發送了一條訊息,阻止我前往台灣。黨主席給我看了那條訊息,然後說,『我會勸你不要去,但我不能阻止你,這是你必須做出決定的事情。』」

中國經常向支持台灣的政治人物和國家威脅採取報復。由於中國的外交壓力,絕大多數國家與台灣只保持著非正式關係。波斯尼亞議員克拉蕊奇說,這種壓力令人感到不快,但這只會堅定她前往台灣的決心。

台灣軍演遇強颱 貼近實戰「不劇透」?

02:2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中國表示堅決捍衛其對台灣的主權。台灣是一個自治島嶼,而北京方面認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必要時可以採取武力方式吞併。上周,北京批評台灣每年舉行的漢光軍事演習,稱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在進行挑釁以尋求獨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本周在回應相關提問時表示,任何「以武謀獨、以武拒統」的圖謀都必將遭到失敗。

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旨在協調外交以應對來自北京的威脅。該聯盟長期以來一直面對來自中國政府的壓力。根據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公佈的指控,該聯盟的一些成員受到了北京的制裁,2021年該聯盟成為中國政府支持的駭客攻擊的目標。

2022年,盧克‧德普爾福德在倫敦參與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活動。圖片來源: Hesther Ng/SOPA Images/ZUMA Press Wire/picture alliance

但該聯盟創辦人盧克‧德普爾福德 (Luke de Pulford) 表示,過去幾天來自中國官員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

過去在其他地點舉行的會議中,中國外交官只有在會議結束後才會與議員接觸。但今年,這種壓力急劇升級,似乎是有組織地試圖阻止與會者參加會議。

「這是嚴重的外國干涉。這不是正常的外交,」德普爾福德說,「如果我們試圖告訴中國官員他們可以去哪裡,不能去哪裡,他們會有什麼感覺?他們認為他們可以干涉外國議員的旅行計劃,這太蠻橫了。」

據一份新聞稿稱,預計有25個國家的議員將出席今年的峰會,並將與台灣官員舉行高層會晤。台灣外交部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大多數被針對的議員似乎都來自較小的國家,聯盟創辦人德普爾福德表示,這可能是因為北京「覺得他們可以達到目的」。但他補充說,這種脅迫手段只會讓參與者更堅定地參與其中。

歐洲議會斯洛伐克籍議員米麗亞姆‧萊克斯曼 (Miriam Lexmann) 就是其中一員。她表示,她所在的黨也曾受到中國外交官施壓。萊克斯曼表示,我們希望「交流訊息,交流經驗,如何應對中國對世界民主地區帶來的挑戰和威脅,當然,也希望支持台灣」。

(美聯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