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眾議院週一(5月5日)通過兩項對台法案,其中《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明確指出,1971年的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合法代表,但是「並未處理台灣 和台灣人民在聯合國及任何相關組織的代表權問題,也沒有對中國和台灣關係採取立場、亦未涵蓋任何涉及台灣主權的敘述」。
法案 內釐清,2758決議 「並不禁止美國使用投票權、發言權和影響力,來抵制削弱台灣國際地位的魯莽行動。」。此外,該法案也「鼓勵美國跟盟友和夥伴合作,反對中國在全球破壞台灣外交和夥伴關係的舉措」。
《南華早報》指出,眾院5日通過幾項跟中國有關的法案都以口頭無異議方式通過,顯現出美國跨黨派對中國立場已有共識。
該法由民主黨議員康諾利(Gerald Connolly)、共和黨議員金映玉(Young Kim)共同發起,建立在《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又稱《台北法》)的基礎上,並更新、加強《台北法》的內容。
《台北法》 於2020年美國總統川普首任內簽署生效。康諾利的聲明 指出,該法案目的是「抗衡中國透過扭曲組織的用語、政策和程序,將國際組織武器化、用以宣稱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企圖」,而美國身為國際組織成員,應該反對中國企圖藉由此來解決台灣地位的問題。
康諾利表示,《台灣國際團結法案》也將確保美國反對中國把國際組織武器化的做法,並且「跟台灣人民的心願與最佳利益站在一起」。
金映玉也說:「北京持續盡其所能的孤立台灣,讓台灣的聲音在世界舞台上消失……《台灣國際團結法案》有助於美國以有意義的方式,在國際組織內展現我們對台灣地位的支持。」
5日通過的另一項對台法案為《台灣保證實施法案》(Taiwan Assurance Implementation Act),該法奠基於2020年《台灣保證法》 (Taiwan Assurance Act)之上,要求美國國務院應定期審查美台往來準則,檢視雙方往來的自我限制,並提出解除限制的計劃。
台灣總統府週二在社群平台 X 上發文,感謝美國眾議院通過兩項涉台法案。中國方面則尚未回應。
國際重新解讀2758決議 中國政府長期以聯大2758號決議為依據,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台灣則譴責中國惡意濫用、扭曲2758決議內容,試圖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家反對中國對聯大2758決議的詮釋。去年7月,「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在台北舉行年會,一致通過決議案,反對中國不當曲解2758決議。此後,澳洲 、荷蘭、比利時、英國、加拿大等國的國會陸續通過相關動議,主張2758決議並未對台灣地位採取立場。
美國也曾在今年4月的聯合國安理會上表態支持台灣,批評中國錯誤詮釋2758決議和他國對台政策。
中國則不滿上述主張。去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外長王毅除了重申統一台灣的企圖,也主張2758決議「徹底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明確不存在『兩個中國』,不存在『一中一台』……在這一原則問題上,沒有灰色地帶 ,沒有模糊空間。」
今年4月底,非洲的索馬利亞也以聯大2758決議為依據,主張「一個中國」原則,禁止持台灣護照者 進出索馬利亞,台灣政府質疑該國此舉背後有「中國唆使」。
去年1月台灣總統大選後,太平洋島國諾魯同樣引用2758決議,宣佈與台灣斷交,改與中國建交。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利敗退台灣,共產黨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海峽兩岸分治。在過去近70年裡,台海關係以及相關政策一直是全球矚目的焦點,也是北京最敏感的一個議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Pool 在國民黨退守台灣的頭30年裡,內戰氛圍濃厚,國共有數次小規模交戰。台灣方面高喊「反攻大陸」、「漢賊不兩立」,北京則要「解放台灣」,海峽兩岸呈現緊張、對峙局面。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艦隊進入台灣海峽。1955年初,共產黨攻下一江山島,中華民國海軍在美軍協助下撤退,這被稱作「第一次台海危機」。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從此退至台澎金馬,並延續至今。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告台灣同胞書》至今共發表五次。第一次是在1950年,提出要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均在1958年金門炮戰(也稱八二三炮戰)的背景下,要求台灣共同對付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團結一致對外。該炮戰(圖)也被稱作第二次台海危機。
圖片來源: Imago/Zuma/Keystone 最著名的《告台灣同胞書》則是1979年1月1日發表的第五版,其內容主要是商討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並提出擴大兩岸交流。中共停止了從1958年開始對台灣諸島的炮擊,國共軍事衝突告一段落。該文被視為北京對台政策的轉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PI 同樣在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圖為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訪華),與中華民國斷交,同時通過《台灣關係法》。在該背景下,當時已經掌握中共實權的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該政策被用在解決香港和澳門回歸問題上。
圖片來源: AFP/AFP/Getty Images 對於北京方面呼籲「相逢一笑泯恩仇」、提出「一國兩制」方案,中華民國政府沒有做出回應。據歷史文獻,蔣經國曾在致函宋美齡時稱,「此固為『匪』統戰之一貫手法,但願已推向另一更邪惡之層次方向,兒將一貫的置之不理並密切注意其後續發展伎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verett Collection 1986年,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成立。民進黨在1991年公開其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綱領。台獨運動也逐漸在台灣民間興起(圖)。1990年就任台灣總統的李登輝大幅度調整了大陸政策,放棄了蔣經國堅持的「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開始尋求兩岸「分裂分治」的合法化。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S. Yeh 隨著台北的態度變化,兩岸關係又趨緊張。1995年初,中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提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的八項主張(也被稱為「江八點」),就「兩岸如何達到和平統一」、「沒有統一之前的過渡時期如何辦」這兩個問題表明立場。
圖片來源: F.Brown/AFP/Getty Images 1995年6月,時任總統李登輝對美國進行了「非官方」訪問(圖),打破17年間未有台灣高官訪美的慣例。這引發北京強烈不滿,於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期間分別進行大規模導彈演習。為此,美國派航母協防台灣海峽。而李登輝直選中成功連任,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民選總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B. Sikes 1999年7月,台灣總統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圖),將兩岸關係定義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即「兩國論」。而當時被李登輝召入國安會的蔡英文,被認為是「兩國論」的起草人之一。該事件引發地區緊張以及世界輿論的極大關注。而在台灣方面,強烈支持「兩國論」的民進黨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勝出,陳水扁成為新一任總統。
圖片來源: Academia Historica Taiwan 陳水扁上台後,他於2002年8月在日本提出「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並主張「公民投票」決定「台灣的前途、命運和現狀」。在2004年連任後,陳水扁及其民進黨繼續激進的台獨政策。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Jerome Favre 北京方面,在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執政下,《反分裂國家法》於2005年3月通過,這是一部針對兩岸關係的基本法。同年4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見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圖),實現國共領導人歷史性握手,胡錦濤對兩岸關係發展提出基於認同「九二共識」的看法。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Reynolds 1992年11月,中國大陸的兩岸關係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岸問題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口頭協商形成不成文默契,被稱為「九二共識」,其主旨即為一個中國原則——「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2000年,時任台灣行政院陸委會主席蘇起將「九二共識」闡述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一中各表」),並隨後將其列入國民黨黨綱中。
圖片來源: Imago/ZumaPress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民進黨敗北,馬英九上台。由於馬英九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在他擔任總統的八年裡顯著改觀,經貿往來與合作大幅增加。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會面(圖),打破了兩岸領導人1949年以來不見面的禁忌。同年5月,時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舉行會晤。
圖片來源: Reuters/J. Nair 2016年的大選中,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超過56%得票率的絕對優勢,擊敗朱立倫、宋楚瑜,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在2019年1月1日的新年講話中,蔡英文提出「四個必須」,喊話北京「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 ,並將中國「試圖介入台灣政治與社會的發展」視為台灣當前「最大的挑戰」。
圖片來源: Reuters/Taipei Photojournalists Association/Pool 在北京方面,2012年成為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的習近平就對台政策做出調整。自蔡英文上台後,北京加大了在國際外交等多層面對台灣的施壓,兩岸關係明顯降溫。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演說,以五大原則闡述對台方針,強調推動和平統一,但也明言不放棄武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EPA/Pool
美眾院還通過哪些法案? 除了與台灣相關的法案外,眾院週一也通過一系列涉華法案。
其中《經濟間諜防治法》(Economic Espionage Prevention Act)旨在防止中國企業將敏感科技轉移給俄羅斯等國。
該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對涉嫌竊取商業機密、協助敵對國軍隊、違反美國出口法規的外國實體施加簽證和財產制裁。
另外,《不金援維吾爾強迫勞動法》(No Dollars to Uyghur Forced Labor Act)禁止美國聯邦資金被用於支持涉及新疆強迫勞動的實體;《法輪功保護法》(Falun Gong Protection Act),則是要求總統制裁涉嫌迫害法輪功學員 的中國官員,並規定美國國務院和衛生部每年應發表報告,探討中國的器官移植手術爭議。
提出《法輪功保護法》的共和黨眾議員佩裡(Scott Perry)表示,這是美國國會首次作出「具有約束力的承諾」,以「果斷的法律行動」因應對法輪功學員的迫害及強摘器官的指控 。
此外,美國眾院也將在週二(6日)表決一項與中國「孔子學院」 有關的法案,將禁止美國國土安全部向設有孔子學院、或與中國共產黨有財務關係的中國機構合作的美國大學提供資金。
上述法案在眾院通過之後,還須經由參院表決過關,再送交總統簽署,才會正式生效。
DW中文有Instagram !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