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非峰會 意在中國

2022年12月15日

華盛頓上一次舉辦美國非洲峰會還是歐巴馬時代,為抗衡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拜登在本次峰會上強調將"全力以赴共建非洲未來"。

拜登:全力以赴共建非洲未來
拜登:全力以赴共建非洲未來圖片來源: Michael Reynolds/Pool via CN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華盛頓舉行的為期3天的美非峰會前夕,拜登總統周一(12月12日)即宣佈,美國在今後3年內向非洲國家投入550億美元資金,用於當地的民主選舉、改善醫療以及能源設施建設。周三,拜登繼續表示,"美國承擔義務支持非洲國家在各個領域的發展"。

他還強調"這僅僅是個開始"。在貿易與投資領域將注入超過150億美元。第一夫人辦公室也出資3億美元用於防治癌症以及對該課題的研究。拜登表示,"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地方還很多,我們將共同努力。"

此外,拜登支持G20集團納入非洲聯盟的設想,並表示,將設立一個專門代表全權負責落實本次峰會做出的決定。

講話結束後,拜登還同摩洛哥總理阿赫努什(Aziz Akhannouch)一同觀看了世界盃半決賽該國對法國的比賽。結果法國獲勝,摩洛哥代表非洲打入決賽、書寫歷史的夢想未能實現。周三晚間,拜登總統夫婦在白宮宴請非洲國家領導人及其夫人。

白宮強調,本周的美非峰會不是要遏止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而是一次傾聽非洲國家的聚會,不過,美聯社評論寫道,拜登外交政策的核心清晰地顯示,美國希望能夠證明民主制可以勝過威權制。

美國在非洲的投資遠低於中國,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今年的一份報告,美國公司在非洲大陸的存在不僅低於中國的同行,在某些地方,還低於土耳其和印度等國家。但非洲越來越成為大國競爭之地,今年早些時候,歐盟也宣佈向非洲投資1500億歐元,佔歐盟"全球門戶投資資計劃"(Global Gateway)的一半。

肯亞: 中國烙印無處不在

03: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本次峰會是新冠疫情爆發以後華盛頓舉行的最大規模的會議。49個非洲國家領導人受到邀請並與會。但是,拜登邀請的非洲國家領導人也包括有人權紀錄污點以及破壞民主規則的國家領袖,比如赤道幾內亞、辛巴威以及突尼斯等國。

不是抗衡中國,但是

非洲國家常抱怨受到大國忽視,但非洲大陸人口增長迅速、資源豐富,是聯合國內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因此,非洲一直以來也是大國爭奪的戰場。美國認為中國是其最主要的經濟與軍事對手,在其外交重心移向中國後,非洲具有的地緣戰略意義有增無減。

拜登在講話中沒有提及中國,白宮更是拒絕"峰會是抗衡中國在非洲影響力"這一說法。

白宮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科比(John Kirby )表示,"美國政府不會將槍架在非洲人的腦袋上,迫使其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但他緊接著又說,"把事實稱為事實,並揭示對我們的非洲夥伴而言,中國越來越明顯的對非洲大陸的惡性影響,這並不矛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三(12月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應當尊重非洲人民意願,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幫助非洲發展,而不是在抹黑攻擊別國上面大做文章。" 他說,"支持非洲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一貫樂見非洲合作夥伴多元化,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加大對非關注和投入,同非方開展真正平等互利的合作。"

但他接著還說道,"非洲不是大國博弈的競技場,更不是哪個國家或某些人肆意施壓的對象"。

中國已於2009年取代美國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2021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540億美元,是美非貿易的4倍。與此同時,中國也是非洲投資最大的來源國之一。就溝通機構而言,中非合作論壇自2000年成立以來,定期每3年輪流舉行,而上一次美非峰會還是歐巴馬時代

非洲不會選邊站

盧安達總統卡加梅(Paul Kagame)在峰會期間的一次新聞活動會上表示,"我不認為我們在被迫做出選邊站的抉擇",他駁斥了非洲國家被迫進行中美選邊站的主張。

來自華盛頓智庫非洲戰略研究中心的南圖亞(Paul Nantulya )前不久撰文指出,大部分非洲國家支持中國在很多問題上奉行的政策,包括一個中國政策以及今年4月宣佈開啟的"全球安全倡議"(GSI),他相信,北京在中共二十大之後會進一步加大對非洲的支持,尤其是擴大話語權以及人民之間的直接交往。

日本立命館大學經濟學教授馬斯瓦那(Jean-Claude Maswana)在一場"中國在非洲"討論會上承認中非貿易不平衡,但他認為這一現象是非洲國家的結構造成的,為達到貿易平衡的目的,非洲國家自己應擔負起責任。

中國對非洲貸款:有贊有彈

01:56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