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美韓聯合軍演 中朝漸行漸遠

2014年2月24日

伴隨著北韓方面的口誅筆伐,韓國與美國的年度聯合軍演在周一開幕,這給近來有所改善的南北韓關係帶來了新的考驗。與此同時,北韓似乎與傳統盟友中國漸行漸遠。

Gemeinsames Militärmanöver USA und Südkore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軍演的時間剛好和南北韓離散親人三年以來首次團聚的時間重疊,而這次團聚讓人們對於更加廣泛的南北韓合作寄予希望。平壤本來要求聯合演習推遲到周二(2月25日)團聚結束後,但首爾方面拒絕了這一要求。北韓方面進行了罕見讓步--允許家庭團聚如期舉行

北韓方面經常譴責一年一度的韓美"關鍵決斷"(Key Resolve)和"雛鷹"(Foal Eagle)聯合軍演是軍事侵略排練。這次軍演將延續至4月18日,1.27萬美軍參加,韓國方面參加的人數還要更多。其中"關鍵決斷"部分將持續一個多星期,這部分內容以電腦模擬演習為主。而八周的"雛鷹"演習包括海陸空的實地演練。

首爾和華盛頓方面堅稱軍演是防禦性質的,只有在北韓入侵的情況下才會採取行動。去年的联合军演導致了朝鮮半島軍事緊張局勢飆升,平壤方面威脅要先發制人進行核武攻擊,美國隐形轰炸機則在朝鮮半島上徒勞地奔波。

美國國防部官員此前已經暗示,為安撫北韓,將稍微淡化今年的演習--今年航母和戰略轟炸機都沒有在軍演中出現。不過,韓國國防部發言人在周一稱,沒有調整今年的演習規模。另外迄今為止,北韓方面沒有不尋常的舉動。

南北韓離散家庭成員重逢的一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平壤放眼經濟利益

北韓官媒上周六譴責聯合軍演是企圖破壞離散家庭團聚帶來的良好氛圍的"惡意舉措",這樣的說辭在意料之中。而分析人士認為,北韓因害怕破壞自己同意家庭團聚換來的政治利益,不可能走得更遠。

首爾國際研究所北韓問題專家安燦一(Ahn Chan-Il)對法新社說,"北韓的策略顯然是希望通過允許家庭團聚以獲取一些經濟利益"。

另外法新社報導認為,北韓希望韓國恢復定期前往金剛山渡假地的旅遊團。在一名女遊客2008年被北韓安保人員槍殺後,韓國方面停止了旅遊團活動。

邁出第一步

韓國總統朴槿惠(Park Geun-Hye)曾明確表示,首爾將家庭團聚看作是"第一步",暗示首爾政府會考慮一些回報。首爾延世大學的教授德盧瑞(John Delury)認為,鑑於朴槿惠和金正恩目前所處位置,互惠互利對雙方國家利益有益。德盧瑞在重點關注北韓問題的"北緯38度"網站上寫道,"如果金正恩願意配合,她(朴槿惠)一旦開始下決心行動,事情將會進展很快"。

美韓去年的聯合軍演導致了朝鮮半島軍事緊張局勢飆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北韓在本月初的會談時撤回了要在聯合軍演期間取消離散家庭團聚的威脅。那次會談標誌著7年以來最高級別的南北韓官員接觸。會談上,雙方同意繼續進行對話,但沒有制訂具體對話議程和時間表。作為進一步的善意表示,韓國周一提出向北韓提供疫苗和醫療設備,以幫助遏制北韓爆發的手足口病。

不過,雙方關係下一步的發展可能受到限制。儘管雙方可以採取很多建立互信的措施,但這些措施都無法逃脫北韓核武計劃的陰影。平壤希望和華盛頓進行直接談判,但美國國務卿克裡在最近訪問首爾期間重申,北韓不做出實質性的無核承諾,雙方就不可能進行對話。

就目前而言,坐在談判桌上的只能是南北韓兩方。不過能坐在一起已經是向前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此同時,北韓似乎與其傳統盟友中國漸行漸遠。

北京將改變對朝戰略?

《南華早報》一篇題為"北京正在考量是否改變對朝戰略"的文章認為,自從金正恩上台以來--從核試驗到處決張成澤,北韓所作所為的不可預見性增加,讓該地區的很多國家感到困惑,這其中也包括中國。分析人士和觀察家稱,中國方面正在考量是否要改變其對朝戰略。在過去一個月裡,中國政府向北韓派了兩支代表團。學者和政府智庫稱,此舉旨在考察北韓是否仍然將中國作為其最堅定的同盟。

文章援引上海復旦大學北韓問題專家蔡建說,在金正恩時代,北京和平壤之間的契約已經不像金正日時代那樣高調,而處決張成擇--這個朝中經濟往來中的關鍵人物,引發了(中國)對於北韓不再高度重視其與中國聯盟的擔憂。另外,中國現在掌握的北韓內部訊息有限。在一些情況下,中國甚至要依靠非政府組織和首爾 政客的訊息,這讓北京很難對平壤局勢做出準確判斷和調整戰略。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賈慶國則稱,"國與國"關係可以讓北京以更加"正常"的方式與北韓來往,將關注點更多集中在中國民族利益上,而非強調意識形態。賈慶國說,中國對於金正恩非常不滿。中國原本期望他可以進一步開放北韓經濟,但現在很難確定是否這種期許還會延續。

綜合報導:萬方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