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老人:中國的未來產業?

尤塔.李馳/秦戈2005年2月24日

那還是19世紀中期的時候,中國人活到40歲就算是少數派了。現在全民平均壽命達到72歲,城裡人能活得更長些,76歲。但這對整個社會來說,造成社會和經濟上的重大後果:將來這麼多老人,住哪兒啊?怎麼住啊?一旦不能自理了,誰來照顧他們啊?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可愁壞了從北京到廣東,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經濟學者和政界人士。

是人都要變老,變老,變老人圖片來源: Fang Lijun

老人多了

誰要是在北京趕了個大早,准會看到滿大街都是頭髮灰白的老人。有落了單的,有成群結伙的,有做晨練的,也有在一起聊天兒的。他們聚在街邊啊公園裡啊,打打太極練練氣功,或者乾脆什麼也不干,就散散步遛遛鳥。還有老太太們,最愛在一起打腰鼓跳扇子舞,花枝招展的,老來俏。

「我得保持精氣神。」桂大爺91歲了,原來是某國營機械廠的會計,現在還戴著厚厚的眼鏡片兒。他這麼說:「我一向起得早,做做運動什麼的。另外呢,我也畫國畫兒。」

活到80、90歲,這在中國現在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了。人口學專家們不都說嗎,要不了幾年,中國就會出現和許多工業國家相似的現象:人口老年化。再加上80年代以來一直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中國老人的數量將來會比兒童多。

現在,年齡在65歲以上的中國人大約有一億三千萬,佔全國總人口的10%。聯合國預計,十五年後,中國老人數量還將上升到一億六千七百萬。也就是說,全世界將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生活在中國。

老問題

那還是19世紀中期的時候,中國人活到40歲就算是少數派了。現在全民平均壽命達到72歲,城裡人能活得更長些,76歲。但這對整個社會來說,造成社會和經濟上的重大後果:將來這麼多老人,住哪兒啊?怎麼住啊?一旦不能自理了,誰來照顧他們啊?

是啊,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可愁壞了從北京到廣東,越來越多的社會學者、經濟學者和政界人員。

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贍養老人們的錢該從哪兒來?當年在城市裡,年老退休還可以從工作的國營單位裡拿退休金。可是現在,國營企業一個接著一個倒閉了。這還沒說到農村呢,那兒的老人還不知道啥叫退休金,啥叫養老保險。

從1997年起,政府就下定決心為老百姓建立一個現代化的退休保險機制。可是,退休基金也建了,就是積攢的那麼點兒錢根本填補不了實際需求,空洞越來越大。連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高西慶副理事長都說:「直到現在我們都不知道,這個錢該從哪兒來呢。」

過去說,養兒防老,父母管善始,兒女管善終──這再也不是想當然的事兒了。如今在城裡面,像過去那樣祖孫三代同堂,都住一個屋簷的又有幾家?在大點兒的城市裡,這個傳統早就絕跡了。即便有也都成了活化石,僅供媒體在重陽節的時候參觀用。現在城市裡一家子指的頂多也就三個人:倆父母一孩子。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裡,40%的65歲以上的老人守著老房子,沒跟子女住。中國人給這現象發明了一新詞兒叫--「空巢」,挺形象。據哪家報紙說,在港口城市天津,那裡的「空巢率」更是高達60%,嚇人。

老人院

說起老人院,早幾年大家還都不太愛提。以前有些由政府或集體單位建的養老院,都說那是膝下沒兒沒女,窮困病倒的孤寡老人等死的地兒。也有一些給革命老紅軍老戰士們蓋的干休所,一般人還沒資格進。

現在有媒體報導說,近些年全國建了四萬所養老院,其中很多是私人蓋的。而且有些企業財團很有興趣投資,他們看準了這是個「未來產業」──可不是「夕陽工業」。

報導裡,77歲的原某單位幹部張大媽說,只要有錢,就可以到北京城外的一個養老院要一間住,月費1500元。別看是北京城外,空氣可要比城裡好得多。張大媽說:「我可不想給兒子添包袱。」

還有一些是教會,佛家寺廟和穆斯林的宗教機構集資蓋的老人院。上海郊區就有一家名叫「慈善之光」的,是基督教下的慈善救助會給蓋的。有單人間,雙人間,都掛了個花布窗簾兒,還有面東的小陽台,佈置得還真不賴。這家養老院住了70多個老人。每月每人大約是700元到1000元。

在城裡人平均退休金不到600元的情況下,這個月費可不算低。「但是價格太低了我們也辦不來」,慈善之光的邵小梅(音)院長說:「要把他們照顧得好一些,我們得多聘一些阿姨人手。」

58歲的沙會計退了休,又被聘到這裡來幫忙。同樣還有一個女醫生也是,總是打個電話去,二話沒說就來。沙會計說:「還好我們總有一些熱心教友,平時也過來幫幫忙。」

這樣的老人院看起來還挺熱乎--至少現在都這麼覺得。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