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聯邦卡特爾局50年回顧

Insa Wrede2008年1月20日

談起德國的競爭主管機關,人們自然會想到聯邦卡特爾局。成立聯邦卡特爾局的初衷是,保障每一個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都能有獲得最大盈利的機會,反對壟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全體大眾利益。聯邦卡特爾局從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50年春秋。以「反限制競爭法」為原則,卡特爾局嚴格監督市場上的企業是否遵從競爭準則。

半個世紀的發展史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二戰之前,德國企業之間進行價格以及生產規模協定是司空見慣的事。二戰之後,戰勝國認為德國在戰爭期間經濟實力仍然很強的原因是經濟界的這種不正當競爭方式,因此禁止了德國市場上的價格協定行為。

德國當時的經濟部長路德維希-埃爾哈特主張通過制定法律來規範市場競爭。然而抵制埃爾哈特這一建議的不僅有眾多企業公司,還有當時的聯邦總理艾德諾。埃爾哈特用了整整7年時間,才得以讓議會通過「反限制競爭法」。媒體用「7年戰爭終於告捷」的標題來報導此事,埃爾哈特說:「我現在至少心裡覺得自己是這部法律之父。如果有人對我說,你這個孩子實力還很微弱,恐怕競爭不過其他強大的對手。我覺得,越是比較弱的孩子,越應該得到父母特別多的疼愛和呵護。」

聯邦卡特爾局的職責就是按照「反限制競爭法」,監督市場競爭運作,避免壟斷以及不正當價格協定的現象出現。今年是卡特爾局成立50周年。德國聯邦最高法院院長君特-赫爾氏認為應該借這個機會慶祝一番:「卡特爾局從成立至今走過了一段成功的路程。讓一個開始效力微弱的法律發展成反不正當競爭的權威法律。並利用法律的效力切實保障消費者利益以及國民經濟發展。對此我們要感謝卡特爾局的工作。」

「反限制競爭法」之父埃爾哈特自己也沒有預料到的是,卡特爾局儘管在成立初期沒有取得顯著成果,但卻從一開始就有良好的聲譽。這一點,現任德國經濟部長格羅斯可以證實:「與美國類似,德國在利用法律反不正當競爭方面的領先世界。其他歐盟成員國,包括英國,法國等都沒有類似的反不正當競爭的法律。德國的『反限制競爭法』已經成了其他國家的典範。」

企業界當初對「反限制競爭法」表示強烈反對。但是今天,他們也對卡特爾局的工作表示認同。德國工業協會主席約爾根-圖曼說:「因為一個健康的競爭機制決定著企業發展與盈利。」

德國企業在過去幾十年裡也對卡特爾局的工作力度有切身體會。作為對法律的一種補充,卡特爾局的工作人員還會監督公司合並的運作,不讓個別企業在市場擁有過多的實力,以至於可以濫用自己的強大實力壟斷市場,或是單獨決定價格,供貨以及市場分配。對於不遵守競爭準則的企業,會被處以高額罰款。僅2007年一年,卡特爾局就進行了總共高達4億3500萬歐元的處罰。

當然,例外也是有的。由於所謂的「部長批准」,比如說經濟部批准了某幾個企業合並,那麼卡特爾局就不得阻止。1989年,戴姆勒集團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收購了航空設備集團MBB。2003年意昂能源集團收購了魯爾天然氣公司。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