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肖爾茨此次訪問的行程安排非常緊湊,在中國停留僅11個小時。早上到達後立刻展開兩場領導人會晤,隨後參加一場圓桌討論後,當日晚就踏上歸途。這次"一日遊"式訪問是德國總理歷次訪華最短的一回。肖爾茨抵達北京後,首先在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舉行了會談。議題涉及雙邊關係、地緣政治變化、烏克蘭戰爭局勢等。
沒有"第一次握手"
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表示相信訪問將增進雙方瞭解和互信,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為下階段中德關係發展做好謀劃。習近平說,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構建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德、中歐關係取得新的發展"。他還強調,中德應該相互尊重,"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堅持對話協商,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干擾"。
肖爾茨也強調了與中國領導人面對面交流溝通的重要性。他說,此行正值國際局勢緊張,尤其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 "當然"會討論雙方"立場角度不一致的問題"。 新華社引述肖爾茨的發言稱,德中是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不會忽視爭議
肖爾茨是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僅三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西方國家政府首腦,也是中共20大確認習近平繼續連任之後首位到訪的西方政要。媒體注意到,雖然沒有戴口罩,但習近平與肖爾茨沒有握手,且雙方與會者相對就坐於隔開的兩列長桌,保持了"安全距離"。
烏克蘭、台灣、人權
同習近平會面後,肖爾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進行了會談。在會後雙方共同的記者會上,肖爾茨表示,希望中國運用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為盡快結束烏克蘭戰爭做出努力,還說他和習近平一致認為核威脅是危險和不負責任的。李克強則呼籲烏克蘭衝突不能再進一步升級,並強調中國將繼續保持開放,保持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
對台灣問題肖爾茨表示,德國將遵循"一個中國"政策,這也意味著任何對現狀的改變都必須是和平的、是協商一致的結果。他還表示,在會談中提請中國作為聯合國成員國履行保護公民人權的義務,他強調人權是"普世"價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新疆人權問題發布批評性報告並不是"干涉內政"。
此外肖爾茨還提到,中國同意批准在華的外國公民接種BioNTech/輝瑞的mRNA新冠疫苗。他稱與中方進一步討論了批准該款疫苗在中國上市的前景。
抵返大費周章
肖爾茨在離開北京前,還出席一場德中企業家圓桌會議。此次隨肖爾茨訪華的是一個德國經濟界代表團,成員包括大眾汽車(VW)、巴斯夫(BASF)、西門子和德意志銀行的董事會主席。
德國代表團的全體人員全程處於"防疫泡泡"中,這也是此次訪問時間超短的一個原因。德國政府專機一降落,進入機艙的第一個人是一位穿著全身防護服的"大白"領航員。與歡迎儀仗隊同時到達停機坪的,還有兩個移動核酸檢測站,德方人員須立即接受新冠檢測。只有肖爾茨和他的貼身隨同可由隨行的德國醫生檢測。
代表團下飛機後,肖爾茨的空中巴士A340專機飛往韓國首都首爾。這樣機組人員就不必在北京接受隔離。周五晚上,在訪問行程結束後,專機再從首爾飛回北京,接肖爾茨一行回國。
德國的對華政策將駛向何方?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2022年11月4日,上任近一年後的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至此他也成為1972年德中建交以來第六位訪問中國的聯邦總理。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出訪北京,成為自新冠疫情爆發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領導人。這也是習近平打破先例獲得中共總書記第3任期,並透過「習家軍」鞏固自身權力之後,有歐盟國家領導人首次出訪北京。肖爾茨此次攜帶12名德國企業代表訪華,行程只有一天。肖爾茨的訪華行程飽受批評,因為德國和歐盟各國普遍認為肖爾茨將短期商業利益置於對華戰略及歐盟團結之上。習近平在會見肖爾茨時說:「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鑑、合作共贏原則,兩國關係的大方向就不會偏,步子也會走得很穩。」
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 /AFP德國社民黨籍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在任期間,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不過他並未在擔任聯邦總理的時候訪問中國。等到布蘭特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已經是1984年。受中共邀請,1984年5月28日,布蘭特以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身份率團訪問北京。雖然他是在野黨領導人,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超出常規禮節,在釣魚台國賓館迎候布蘭特。布蘭特訪華期間還有一些小的花絮。他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雖然已過古稀之年,但仍頂著33度的高溫登上了長城。而美國總統雷根訪華時攀爬長城的距離還不到布蘭特的三分之一。布蘭特結束完對中國的訪問準備取道香港回國,但是卻在香港上空遭遇暴雨,飛機被迫返回廣州機場。他開玩笑地說:「現在已經是我第二次訪問中國了。」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Klaus Rose1975年10月,接替布蘭特出任總理一年多的施密特(Helmut Schmidt)首次訪華,成為德中兩國建交後首位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主席見過面的德國總理。施密特對毛澤東的評價是:「他是一個讓人難忘的人。他沖勁十足、魅力四射,才華橫溢,但是冷酷而固執。他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擁有敏銳的直覺。毛澤東是聰明人,但理智並非他的強項。他發動的那些大規模運動並非清醒理智的產物。」施密特很早就判斷中國具備成為一個全球政治和經濟大國的巨大潛力。對施密特而言,中國的崛起是他在其政治生涯裡呼籲建成團結且強大歐洲的原因。他認為,只有這樣,歐洲人才能「在面對中國時以及和中國一道在世界上實現自身的利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etail德國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後期最具影響力的歐洲領導人之一。他執政期間實現了德國的統一,力推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新華社在2017年柯爾去世時發表的悼念文章中將柯爾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對華友好,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德、中歐對話和合作,為中德關係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84年10月,柯爾首次以總理身份訪問中國。德國《時代周報》當時在報導中寫道:「柯爾帶著尊敬的態度迎向中國最有權勢的人物——鄧小平。柯爾不自覺地把身體埋在沙發裡,似乎想讓賓主之間的身高差能有所平衡。」(註:鄧小平身高1.6米左右,柯爾身高1.93米)柯爾在任期間曾4度訪問中國。
圖片來源: Martin Athenstädt/dpa/picture-alliance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對中國的首次訪問是在1999年5月12日。這原本應該是一次正式訪問,為期一周,而且訪問中應該包含廣泛的經濟會談。但是由於5月7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造成三名中國記者死亡,施羅德的訪華行程也被迫壓縮至只有一天,而且降格為工作訪問。當時在總理府辦公室擔任外交和安全政策顧問史坦納(Michael Steiner)說,原本應隨同施羅德訪華的33名成員組成的商業代表團以及12項合約的簽署計劃全部都被取消。不過在這次工作訪問結束之後半年不到的時間,11月初,施羅德再次訪問中國,這一次還帶上了龐大的經濟代表團。施羅德在任的7年間總共6次對華訪問。他主張取消對華武器禁運,6次訪問中從未公開涉及人權問題,因此他執行的對華政策也被德國輿論批評為「缺少道德」。
圖片來源: Andreas Altwein/dpa/picture-alliance2005年開始出任德國聯邦總理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上任後的第二年開啟了她作為總理的首次中國行。第一次出訪中國,梅克爾選擇了北京和上海兩站。當時中國媒體在報導對梅克爾的訪華印象時稱,「展現在中國民眾面前的梅克爾是一副謙遜儉樸的形象,鏡頭前的笑容甚至有些羞怯」,但她的「高效和務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次年9月,梅克爾在總理府會見了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關係隨之進入「冰期」。2008年10月,梅克爾再度前往北京,出席亞歐峰會並與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舉行會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熱情接待。當時跟隨她訪華的還包括德國工業聯合會、大眾汽車集團、西門子股份公司、蒂森克虜伯公司和戴姆勒公司的高層代表。當時媒體評價稱,梅克爾的這一次訪問「為德國企業界打開了通往中國的大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dpaweb/epa/R. Vennenbernd2019年9月,梅克爾最後一次作為德國總理訪問中國。當時正值香港抗議活動延續數月,梅克爾這次訪問中也談到香港問題,呼籲通過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危機。在12次的訪華行程中,幾乎每一次梅克爾都提出前往北京之外的省市參觀考察。她的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還訪問過南京、西安、廣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陽、深圳、武漢。圖為2019年梅克爾考察「中德友好醫院」武漢同濟醫院。2021年10月13日,梅克爾即將卸任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影片會晤中對梅克爾表示:「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將卸任德國總理,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隨時向你敞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