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背負歷史包袱,德以關係難說「正常」

皮特.菲裡普2005年5月12日

今天是德國與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四十周年紀念。兩國關係雖然良好,但是因為歷史問題卻很難說「正常」。

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式大屠殺是德國永遠贖不完的罪圖片來源: dpa

1965年,德國戰敗二十年之後,聯邦德國與以色列正式締結了外交關係。

四十年來,重複不斷提出的相同問題是:是否可以或者應該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德以邦交的「正常化」。德國人迫切地想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但是以色列人卻擺了擺手。四十年前發生的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也許要再經歷幾代人才能讓以色列人平靜地談論「正常化」。

德國人早已習慣於把德國與以色列的關係視為良好、但又是特別的關係。他們覺得奇怪,在談論德以之間良好關係的同時,為什麼以色列人對同德國四十年的外交關係紀念毫無熱情?對以色列人來說,兩國之間的關係看起來似乎已經成為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如果我們德國人也認為兩國關係是很平常的事,就不對了,因為四十年前的大屠殺留下的陰影仍將長期留在人們心中。但同時雙方關係也在變化,也許現在是更為理性現實地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為什麼戰後的德國急於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德國想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當以色列成為大屠殺倖存者的家園時,特別是那些倖存者中包括了不少德國的猶太人,正常的外交關係就開始顯得極其重要。讓德國的年輕人、記者、教師以及其它的訊息傳遞者與生活在以色列的倖存者結識交往便成了德國政治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項目。

長久以來,在阿拉伯世界,德國外交上擺脫了歷史,幾乎毫無保留地支持以色列,被視為反阿拉伯國家。許多年後,直到以色列與埃及和約旦締結了和平協議之後,德國人才開始去認識瞭解阿拉伯世界:德國對以色列負有責任不意味著德國應該站在阿拉伯國家的對立面。

德國為大屠殺中的遇難者和倖存者承擔責任,不是為耶路撒冷的一個或者其他政府承擔責任。倖存者逐漸老去逝去,正如德國當年那些行兇者一樣。這更要求兩國之間的關係朝真正意義上的「正常化」發展。

這個目標的實現對許多以色列人來說似乎需要很長時間。然而德國人也將會有一天可以享受到以色列晴朗的陽光、美麗的沙灘和那肅穆的聖地。德國人總有一天在反對種族歧視和激進主義的時候不必考慮以色列的問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

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