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胡耀邦逝世,引燃「八九民運」之火

2013年4月15日

4月15日是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紀念日。《解放軍日報》、《中國新聞周刊》等媒罕見刊發紀念文章和回顧胡耀邦逝世之際治喪全過程,學生在當時的悼念活動成為「八九民運」的前奏。

Hu Yaobang Der Vorsitzende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Chinas, Hu Yaobang, am 16. Juni 1986 in Paris. dpaHu Yaobang Der Vorsitzende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Chinas, Hu Yaobang, am 16. Juni 1986 in Paris. dpaHu Yaobang Der Vorsitzende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Chinas, Hu Yaobang, am 16. Juni 1986 in Paris. dpa
圖片來源: 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4月15日是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24周年的紀念日,《中國新聞周刊》轉發了2008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新聞背後的故事》中,關於胡耀邦追悼會及官媒訃告發布的全過程,文章披露這位中共改革派領導人治喪時一波三折的內幕。包括人民網、新華網在內的多家中國官媒轉發此文。

該文也無法迴避由胡耀邦逝世點燃的"八九民運"之火,文章表示:"在即將起靈時……這天上午,從人民大會堂向天安門廣場望去,學生坐滿了廣場,四周人來人往,他們舉著'青年鬥士,民主領袖、浴血民主'等橫幅,'山雨欲來風滿樓',預示著一場大的風暴不可避免了!"

文章還提及多位"八九民運"代表人物如王丹、方勵之及其夫人李淑嫻,指他們是"想製造事端、搞動亂的極少數";但該文未正面提及"八九民運"和"六四"等。文章沿襲一直以來中國官方對該運動的定性基調,指胡耀邦逝世後出現了"不正常的悼念活動,有人借題作文章;中央分析,形勢發展很快,氣氛正在發生變化,悼念活動已退居次要位置,一種騷亂的情緒正在增長,一些有組織的活動正在出現。"

[No title]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另外《解放軍報》也發表了《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周瑞金及上海社會學學會會長鄧偉志對胡耀邦的紀念文章。周瑞金表示"胡耀邦是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勇於創新、正直無私、坦蕩胸懷、光明磊落的人";鄧偉志在文章中也給予胡耀邦為政為人的盛贊:"有的人在位子上時備受尊敬;一旦下來就沒人尊敬。胡耀邦同志是在位、不在位都受尊敬,甚至是不在位比在位更受人尊敬。"

儘管胡耀邦一詞在中國各大網路上依然是"敏感詞",但早在2010年溫家寶曾在《人民日報》發表悼念胡耀邦文章;2012年4月3日,中新網也曾發表《胡耀邦墓前清明祭》,公開憑吊這位中共前總書記,並指胡耀邦為"民族脊樑";文章歷數胡耀邦逝世的20多年間,陵園先後接待過8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200多位省部級官員前來祭奠,暗指胡耀邦在中共黨內受到一部分人士的推崇和擁戴。

Chinese students hold aloft a banner calling for 'Freedom & Democracy Enlightment' on the martyrs monument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festooned on Wednesday, April 19, 1990 with a giant portrait of Hu Yaobang. (AP Photo/Mark Avery)Chinese students hold aloft a banner calling for 'Freedom & Democracy Enlightment' on the martyrs monument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festooned on Wednesday, April 19, 1990 with a giant portrait of Hu Yaobang. (AP Photo/Mark Avery)
1989年學生在廣場上悼念胡耀邦圖片來源: AP

"胡耀邦心中的國家不應該只聽一個人講話"

胡耀邦生前曾言:"我這輩子有兩個沒有想到,一個是沒有想到被放在這麼高的位置上;一個是沒有想到我在退下來以後還有這麼好的名聲";胡耀邦三子胡德華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不管官方或媒體對胡耀邦近年解禁動向如何,對於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來說,功過都交由歷史去評定。

胡德華也向德國之聲回顧父親的政治歷程和主張,1986年底和1987年初的學潮中,胡耀邦主張傾聽學生訴求,而鄧小平表示不贊同,認為趙紫陽是在鼓勵"自由化",胡耀邦在1987年亦遭當局指責"反自由化不利",胡耀邦在其後被迫辭去中共總書記一職:"他心目中要建成的國家不應該就聽一個人講話,應該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他對這些事情都比較寬容,但是黨內其他很多老同志看不得公眾百姓表達自己的願望,只希望有一個聲音,一種想法;你既然承認大家信仰自由,又讓大家只有一個思想,實際上是很矛盾的,也是很危險的,對於國家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就會形成全民缺少想像力,沒有想像力的民族,必然沒有任何創新,一個沒有創新的民族在世界上必然是落後的民族。"

"八九民運"時"天安門四君子"之一的周舵也向德國之聲表示,在中共歷史上,公眾對胡耀邦有比較一致的評價:"胡耀邦是中國共產黨的良心、而趙紫陽是中國共產黨的頭腦。"

胡耀邦的逝世成為"八九民運"的導火索圖片來源: AP

"胡耀邦和八九民運無直接關聯,他的逝世只是導火索"

胡德華也向德國之聲解釋,他父親其實和"八九民運"歷史並無直接的關聯,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現政治上"小陽春",而胡耀邦的去世,將公眾蘊育的政治期待打破,因此才出現"八九民運"初期的悼念,並繼而演變成一場民主運動。

周舵也表示,胡耀邦的逝世,成為"八九民運"的導火索,在1986年底至1987年初的學潮之後,胡耀邦被迫辭職,很多學生一直心有愧疚,並在無形中建立了對這位前中共領導人的信任感和情感聯結,1989年胡耀邦逝世後,這種情緒被激發:"很多學生覺得自己連累他被拉下台,而且即便從共產黨黨紀來說,也不符合罷免總書記的程序,海外更直接說這是一場政變,據說當時習仲勳向鄧小平拍桌子,說這樣做是不對的,實際上他的逝世就成了一個導火索,而且這場風暴也並不是必然就變成這樣。"

周舵也介紹,由胡耀邦逝世引燃的"八九民運",當時並未有清晰的發展方向,在當時中共最高決策層也是兩派意見:"趙紫陽講得很清楚'要在民主和法治的軌道上解決問題',而李鵬和李鵬周邊的保守力量就像4.26社論,完全把學生看成一股敵對勢力,說背後有黑手在操縱。這完全是共產黨一貫的階級鬥爭邏輯。"

胡德華表示當外界紛紛解讀中國媒體上關於胡耀邦紀念文章背後可能的政治訊號,及是否會解禁和"平反六四時,他不願意去多做解讀及抱更多的希望。而周舵則表示,目前未看到習李上台後有"平反六四"的跡象,但習仲勳曾經強力反對 "鎮壓六四",所以不排除習近平繼承其父親的政治"正資產",因為"六四"關聯黨內重大利益,習近平未穩固權力之前,短期內不會在"六四"問題上作出重大決策:"從規律上來判斷,新上台的領導班子不會有這麼重大的動作,因為'六四問題'不是小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最少要等一年以後,甚至更晚一些。聽到很多消息,都說習家的人一定會為'六四平反',什麼時候什麼方式,無從猜測。"

作者:吳雨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