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胡錦濤對印度展開"魅力攻勢"

2006年11月22日

德語媒體普遍關注胡錦濤的四天印度之行,把這次十年來中國對印度首次最高級別的訪問稱為「魅力攻勢」。各報評論的重點是中印兩國在新形勢下的經濟和政治關係。

胡錦濤在新德里會見印度總統辛格圖片來源: AP

南德意志報的社論寫道:「中國和印度有共同利益。最近三年,印度經濟的增長率與中國相似,高達9%。所以,這兩個亞洲巨人在一些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其中首先表現在能源領域。在其它領域,北京則把印度的國民經濟視為可以『互補」的經濟。例如,中國的鋼鐵生產需要大量印度的鐵礦石。反過來,中國的廉價產品佔領了印度的集市。這引起了印度民族主義者的反對,他們指責中國商品品質低劣、以低價格傾銷。……

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龍和印度虎以極快的速度互相靠近。喜馬拉雅山中過去封閉的山間公路又重新對邊境貿易開放。自從印度脫離蘇聯陣營、逐步開放經濟以來,它在傳統的實力政策以外向中國展示了新的思維,這種講究實際的新思維值得歡迎。因為只有兩個人口最多的亞洲國家尋求和平共處,許多人預言的『亞洲世紀』才會以不發生新衝突的形式出現。」

日報寫道:「不是中國、而是印度有一種受到包圍的恐懼。這不僅涉及到中國與伊斯蘭堡的密切關係,也涉及到中國在東南亞的頻繁外交活動。中國與孟加拉國簽訂了一項防禦協定,在位於印度東西兩側的緬甸和巴基斯坦,中國在建造可以作為海軍基地使用的港口。現在,北京甚至有意加入南亞國家組織,因為西藏的喜馬拉雅山地區是南亞的一部分。毫無疑問,印度認為中國這樣做會危及它在南亞地區的地位。」

商報在報導中印經貿往來時寫道:「印度主要向中國提供鐵礦石和棉花等原料,由此製成的中國電腦、紡織品和家電大潮般地湧入印度。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奈爾抱怨說:『由於我們的加工工業薄弱,我們等於在向中國出口就業崗位。』……

在億萬農村民工無工可做的壓力下,印度的政策正在發生戰略變化。為了給無專業技能的人創造就業機會,除了蒸蒸向上的知識型工業外,印度要按照中國的模式發展面向出口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 這樣,中印兩個龐然大國的團結很容易變成對手的競爭。現在已經可以聽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中國催促印度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印度予以迴避,而且指責中國進行商品傾銷。中國的企業則抱怨鄰國印度徵收特種關稅、對投資設置障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