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與中國學生打交道非常愉快」 -德國教授談中德科技學院

瀟陽2005年4月12日

青島的中德科技學院將於4月13日為德國教授馬悌亞斯.施迪斯頒發榮譽教授證書,以褒獎他為德中教育交流做出的貢獻。施迪斯教授今年64歲,曾任紐倫堡格奧格-西蒙-歐姆高等專科大學過程技術教授。兩年前,施迪斯教授在友人的勸說下來到中國青島為中國的年輕學子們講課。

施迪斯教授(中)與他的德中同事

施迪斯教授2002年以前一直在紐倫堡格奧格-西蒙-歐姆高等專科大學(Georg-Simon-Ohm-Fachhochschule Nürnberg)任機械過程技術教授。2002年提前退休後,他與帕德博恩大學的私人關係把他帶到了遙遠的中國海濱城市青島。2001年,位於德國北威州的帕德博恩大學與青島科技大學在青島共同成立了中德科技學院(Chinesische-Deutsche Technische Fakultät Qingdao),其中的德方牽線人是帕德博恩大學的曼弗雷德.帕爾教授。在帕爾教授的「鼓動」下,施迪斯教授老將出馬,於2003年夏天開始了在青島用德語為中國學生上專業課的「中國冒險」。

施迪斯教授在青島開設的第一門課是「過程技術入門」。2004年,他再次到青島授課兩個月。施迪斯教授的夫人埃芙琳也每次隨同前往,不過她的身份並不是遊山玩水的陪同夫人,而是擔當起了德語教學和講解德國文化的任務。施迪斯教授在德國的時間也貢獻給了中國學生,他定期到帕德博恩大學為到德國上課的中國學生講課。施迪斯教授還通過與德國經濟界和工業界的多年關係,為他的中國學生在德國爭取到了眾多實習機會。施迪斯教授不但在專業上為中國學生花費了大量心血,還對他的中國第子們在德國的業餘生活關懷倍至,如為他們組織旅遊觀光和郊遊活動。

施迪斯教授的第一堂課

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最感興趣的是,施迪斯教授眼中的中國學生與德國學生有何不同?施迪斯教授說:「中國學生特別好學,特別勤奮,求知慾很強。他們也很有紀律性,這反映在出勤率上。與德國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更重視強記,善於同教科書打交道,但是課本以外的書看的比較少,不善於利用參考書和專業文獻。我注意到,中國學生在從理論轉到實踐或者反過來從實例上升到理論上有困難。

另外,中國學生很尊重長者,這對於我這個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是件很讓人享受的事。中國學生上課時不愛提問題,對老師更不提出批評,這與德國學生正好相反。因此我在上課時,會想辦法鼓勵他們提出問題。不過我注意到,當他們在兩、三個人的交流情境中,他們表現得是很活躍的。總之,與中國學生打交道非常愉快。」

施迪斯教授說:「有一點我想借此機會強調,那就是德語非常重要,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中德科技學院學生在進入專業課學習前已經學習了兩年德語,但是用德語進行專業學習還是有一定困難。我注意到,這些學生到了德國之後,那些語言基礎好的在專業課上也顯得更得心應手。這些學生的德語老師有中國人,也有德國人。今後,我們將在學院內促成德國人作為老師到青島去教德語,這樣對迅速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好處。」

中國綠葉與德國紅花-施迪斯教授夫婦與戎裝新生合影

在紐倫堡高專發給德國之聲的一組照片中,有一張是施迪斯教授與身穿綠色軍服的學生的合影。記者問他作為這萬綠叢中的一點「洋」有何感想,施迪斯教授說:「那是我2003年9月初剛到青島時拍的。當時正逢新生入學,我被請去與新生合影。我當時只是覺得這些年輕的孩子身穿軍人制服有些陌生,因為這對一個德國人來說是件太有異國情調的事了。後來別人告訴我他們要進行為期兩周的軍訓,據說背後的想法是這些孩子都是受寵過多的獨生子女,學校認為他們應該在大學生活開始前接受鍛煉。」

德國之聲記者問施迪斯教授對校園之外的中國有何總體印象,施迪斯教授說:「由於教學任務繁重,我在中國沒有旅遊,除了青島,只去了泰山、曲阜和濟南,還順便路過了北京。給我感覺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巨大的建築浪潮,到處到在建設,簡直是驚人的。特別是近年來為了准備2008奧運會,很多地方都被調動起來,產生了正面的影響,如城市建設得更好,環境更乾淨了,我看到中國為此做了很大努力。這不是想當然的事情,因為中國還有很多地方不太重視環境保護,譬如我看到人們隨地亂扔垃圾袋,就很心痛。

中德科技學院在德國一家工業實驗室裡

最讓我感動的是,中國人對外國人十分友好,我在中國沒有感受到一點點敵意。包括大街上的鞋匠,都對我們十分友好。當然我們有時也引來別人的觀看,因為我是個快禿頂的、胖墩墩的外國老頭兒,看起來與中國人不一樣,但是他們這樣看我時也是友善地看,我不但不介意,還帶點幽默感地去看待它。另外,在中國吃的非常好,經常被邀請去外面吃飯,飲食烹調的精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我對中國還缺乏瞭解,我避免對中國作泛泛的評價,而且作為一個客人,對東道國指手劃腳也是不合適的。」

中德科技學院是青島科技大學的直屬學院,是由青島科技大學和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共同組建的。學院屬於德國政府「對未來投資項目」的一部分,得到了德國教育與科研部及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高教輸出基金」的資助。

該項目的創始人、帕德博恩大學的帕爾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中德科技學院於2001年5月開始籌建,同年9月開始招生,現在有350名學生,其中的150人目前正在德國上課和實習。我們這所大學與中國一般的大學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既重視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我們的畢業生應該是能用德語與德國同行進行交流,無論是在研究機構還是在工業界都能勝任領導德中交流項目的工程師。

我早先通過與中國同行的交流注意到,中國的工程師教育不重視培養方法思維,很多中國的工程師會很好地完成單項任務,但是卻缺乏程序鏈式的思維,缺乏規劃的能力。我們都知道,訊息本身是廉價的,能對訊息進行評估才是重要的,而能產生實用的訊息就更重要。我希望能通過這所學院把方法性思維傳授給這些未來的中國工程師們。」

帕爾教授說:「中德科技學院不是私立大學,它的學生與普通中國大學生交差不多同樣的學費,學院創建時期的投資是德中各承擔一半,今後的辦學經費將主要靠來自德中工業界的研究經費,譬如目前已經從德國工業界爭取到了相當於100萬人民幣的資助。政府間的支持也很重要,有著七百萬人口的青島和十四萬人口的帕德博恩雖然在規模上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兩個城市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兩個城市的市長互相都很熟悉,這對於我們在高校上的合作也很有利。

中德科技學院在青島上課

我們與中國合作夥伴之間的合作非常好,在人際交往關係上也很愉快,而這種人際關係在中國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源。由於文化和習慣的不同,合作當中當然要有互相適應的地方,但是因為我們相互信任,這是我們成功的保證。」

帕爾教授還透露,中德科技學院今後將雙向發展,即要吸引德國的學生到中國去學習。目前已經有兩位德國學生在該學院學習,不過他們是學經濟的,而將來是希望為德國工程專業學生提供適合的專業。帕爾教授還說,目前正在醞釀按照中德科技學院的模式與日本和韓國進行類似的合作,辦成一個以青島為中心的東亞教學中心。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