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與中國的稀土之爭進入新階段

2014年4月28日

中國長期壟斷全球的稀土生產。不過,近年來,同北京的相關爭議出現了新動向:西方企業轉向替代品和其它產地,稀土價格下滑。

Rohstoffe Seltene Erde
圖片來源: USDA, ARS, IS Photo Unit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全球高技術產業而言,稀土是一種貴重原料。電腦晶片、電動機、風力發電裝置或網路手機裡,處處有著它們的影子。可是,多年來,圍繞這一特殊的材料,持續發生著激烈爭議。90%的稀土在中國生產。然而,該國對稀土出口設限,尤其使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美、日企業受到嚴重影響。西方國家雖在由此引發的貿易爭端中獲得一次階段性勝利,—世貿組織仲裁法庭上月裁定中國限制稀土對外出口違反自由貿易規則,—但問題本身遠未由此得到解決。

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壟斷地位開始動搖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總部位於柏林的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MERICS)專家維貝克(Jost Wübbeke)就認為,「世貿組織裁決所起的影響很小」。因為,裁決不會立刻生效。中方還可提出上訴。維貝克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指出,在被迫取消出口限制前,北京尚有足足一年過渡期;而中方是否會落實仲裁決定,尚在未定之數。

中國自己的工業就需要很多稀土。同時,北京政府又不願意過快消耗本國稀土資源,避免因有害性開采和加工過度污染環境。因此,稀土開采量銳減。維貝克指出,不清楚的是,中國會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繼續供應世界市場。

價格劇跌

儘管如此,國際市場上,稀土價格已然下滑。許多企業如今已在尋找這一高技術金屬礦的替代品。維貝克指出,外國消費者越來越多地採用替代性原材料,並減少了對稀土的應用。此外,世界經濟危機也使稀土需求下跌。還有,儘管北京中央政府設限,地方上許多小生產商仍不顧規定,繼續生產,並由此壓價。維貝克認為,北京試圖使稀土價格長期保持高位的計劃肯定已經失敗。雖然,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稀土蘊藏,但美國和俄羅斯等其它國家也有巨大儲藏,完全能滿足內需。另外,日、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端企業能夠為某些產品找到稀土的替代品,並更有效地回收利用稀土材料。當然,這種戰略也有極限,至少,到目前為止,稀土在許多技術領域依然不可或缺。

中國依然是重稀土的唯一生產國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力量對比

另一方面,隨著價格下滑,力量的對比關係發生了變化。2011年,某些品類稀土的價格達到最高點,這使得在較困難的地區開采稀土也變得具有吸引力。例如,停產8年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山口(Mountain Pass)」礦於2010年年底復產;在馬來西亞,去年已開始加工來自澳洲的稀土。

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標誌

不過,德國聯邦地質與原材料局(BGR)新近指出,今天,在加利福尼亞和馬來西亞,已不再有人談及一度讓人振奮的「擴大生產能力」這一前景了。

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專家維貝克強調,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支配性地位有其歷史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北京以過低的價格開采這一高技術金屬礦,導致在世界其餘地區的開采無力可圖。而工業發達國家又長期低估稀土的戰略價值。按他的說法就是:「工業國的消費者們長期安心躺在了中國的低價上。」

3年前稀土價格的陡然攀升,刺激了國際間對稀土礦的大規模尋找。據聯邦地質與原料局提供的數字,迄今已新發現了440多處稀土礦。該機構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礦山、眾多的深具潛力的礦藏以及出人意料的眾多替代品導致稀土價格劇跌。

位於柏林的墨卡托中國問題研究所圖片來源: MERICS

不過,即使這樣,中國的稀土壟斷地位還遠未動搖。尤其是,所謂的重稀土迄今依然只有中國開采,而重稀土對電力機動性、風力發電裝置以及節能燈泡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聯邦地質與原料局認為,重稀土的供應依然受到威脅。

作者:Stephan Scheuer編譯:凝煉

責編: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