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與鄰國海上衝突,能源安全成中國外交重頭戲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7月29日

香港廉政公署上周六為了媒體透露一個受保護證人的名字,而出動上百人大肆搜查香港八家報館。這一事件引起了香港輿論的極大憤慨,也折射出在新聞自由和法治之間的灰色區域。這一事件目前還在發展中。但除這一事件外,由中日東海能源爭端而引起的中國能源問題,以及隨著立法會選舉臨近而日益凸現的香港民主化問題,也是本周香港媒體關注的焦點。

海上石油資源對中國有著重要戰略意義圖片來源: AP

在中日東海能源爭奪方面,本周《蘋果日報》的文章,將目光放在中國與鄰國的海上衝突將加劇這一點上。文章說:「本月初,中、日、韓的東海油氣資源之爭浮出水面。日本政府指摘中國的春曉油田距日方認定的中日海上邊界僅五公里,侵害日本利益,於是派出探測船在東海活動;韓國則租來一艘先進探測船,到黃海探測海底的油氣分佈情況。顯然,大家都急欲在東海分一杯「油 」,日韓及東協諸國擔心中國現已幾乎完成陸上邊界的劃分,下一個目標將劃分海上邊界,因而壟斷東海、南海的石油資源,令他們利益受損。……除了中印邊界談判還在進行,中國與鄰國的陸上邊界談判已基本完成。中國為此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邊境資源勘探,如今已將工作重點轉到海上邊境線,進行大陸架的勘測,以趕及二○○九年最後限期前,向聯合國提交延長大陸架外側界線的申請。但這項工作遠比陸上邊境線的劃分複雜、艱巨,涉及的利益也比陸上邊境線更驚人,因而誘發與鄰國的紛爭也將更多、更難解決。原來沒跟中國接壤的國家,包括日本、南韓也將受影響,更不要說因南沙問題而跟中國素有領土紛爭的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協成員國了。」

文章寫道:「更重要的是,這些海域的資源非常豐富,撇開魚獲、戰略及軍事重要性不談,僅天然氣和石油,已足以令各國垂涎三尺。據日本、南韓的推算,東海的儲油量有七十二至七十七億噸,相當於中國三十五年的石油需求(現時中國年耗油量約為二億多噸),將是繼裏海以後又一個重要的產油區。 ……燃油短缺現時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日本、南韓目前也為能源短缺費煞思量,大家又怎會放棄東海這塊「寶地」呢?隨 中國加速探測及開發周邊海域的資源,在可能的將來,與鄰國的海上糾紛將是無可避免的。」

親北京的香港《大公報》則發表文章指出,能源安全已成中國外交戰略第三環。《大公報》的文章寫道:「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唐家璇近日在一個報告中明確表示,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能源和資源需求勢必還要大幅度上升,因此如何維護中國的能源和資源安全是關係到中國現代化建設成敗的戰略性問題。他指出,能源外交在中國外交的份量正在上升。北京觀察家在評價此言論時稱,能源外交已經成為胡溫外交戰略中僅次於大國外交、周邊外交的第三環節,能源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外交戰略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大公報》寫道:「「雙贏」一直是中國外交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同樣表現在能源外交上,龐大的中國市場為中國換來寶貴的資源。看看中國的競爭對手,有媒體形象地說:美國通過軍事實力來構建自己的石油帝國,伊拉克戰爭與美國石油帝國的美夢不無關係;俄羅斯手握資源左右逢源,謀建歐佩克後的另一個石油輸出國;資源、市場兩在外的日本,則懷抱金條四處塞錢。北京甚至有國際問題專家指出,世界各國對能源的迫切需求現在還僅僅是被彬彬有禮地外交掩蓋的變相爭奪,但若干年後,誰知道是什麼樣子!

文章說:「在與日本共同爭奪俄羅斯油田爭端被公開後,中國能源外交開始被外界所矚目。專家表示,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裡,中國只注重中東海灣地區以及南美、非洲,或關注海上勘探開采,而對近在咫尺的俄羅斯石油、中亞油氣不太看重。作為世界石油儲量和生產大國,俄羅斯長期以來受困於資金嚴重短缺,長期投資不足,欠賬較多,設備陳舊,採油技術落後。為了把現有的地質儲量變為探明儲量,再變為可採儲量,俄羅斯近年來正努力通過同歐洲、美國、日本、中國等開展能源合作,吸取資金,為使自己的能源位居世界前列創造條件。但是俄羅斯預期的合作夥伴都是當前構成世界多極結構的主要成員,而不是一般的能源消費國。因此,外交爭鬥十分激烈。」

香港需要民主,也需要民生

香港《信報》本周發表新加坡學者鄭永年的文章,題目是《香港民主化的理性考量》。文章說:「從沙士危機到今年的七一大遊行,香港和中央政府之間好像一直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並且情況沒有好轉的跡象。而香港長時期的政治動員已經在香港中產階級中間產生了一種團結感,民主已經成為中產階級的追求。…… 既然一個非直接選舉產生的特區政府解決不了香港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人們的關注點自然就落在了直選特區政府。在很多人那裡,直接選舉就等同於問題的解決。」

文章說「民主政治強調的是對已有經濟成果的分配,而非生產和發展。通過經濟發展來解決香港問題,這也就是北京中央政府的考量。回歸以後,每當特區政府解決不了香港問題,就去依賴中央政府,希望中央政府幫忙來解決。……正因為這樣,香港的經濟不能離開內地而生存。這和誰當香港的特首及其特首是如何產生的(直接選舉還是間接選舉產生)沒有任何關係。」

文章最後寫道「香港無疑需要民主。但是如何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解決香港業已存在的而需要通過經濟發展來解決的問題呢?對民主的追求並不表明民生問題不重要了,更不表明追求民主就可以解決民生問題了。」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