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非洲湖泊中德國百年老船

2013年5月12日

蒙古草原、非洲湖泊或者美洲中部的草原之間能有什麼共同點?它們與德國有過關聯,其背後有著一段離奇,有趣或者悲慘的故事。

Liemba ferry on Lake Tanganyika plying the route between Mpulungu Zambia Kigoma Tanzania SMO. FREE to download and use! (c) Simon Collins http://mirror-uk-rb1.gallery.hd.org/_c/travel/_more2002/_more11/Liemba-ferry-on-Lake-Tanganyika-plying-the-route-between-Mpulungu-Zambia-Kigoma-Tanzania-SMO.jpg.html?sessionVar=spider&sessionVarLocale=de
圖片來源: Simon Collin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名酗酒的船長和一位女傳教士在一片非洲的湖泊上抵抗一艘德國軍艦的故事,足以成為一部電影大片的題材:亨佛萊‧鮑加(Humphrey Bogart)和凱瑟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1951年主演的電影《非洲皇後》中就有這樣的場景。在坦噶尼喀湖上,這對性格迥異的男女的敵人是德國軍艦"女王路易絲號"。最終,幸運之神降臨,"女王路易絲號"沉入湖底。這是電影中的情節。事實上,"女王路易絲號"的原型就是德國1913年建造的客貨輪"列姆巴號"( Liemba)。在帕彭堡(Papenburg)建造的這艘輪船最初的名字是""格岑伯爵號"(Graf Goetzen)。

運往非洲的5000只箱子

"格岑伯爵號"的故事是一段德國殖民地的歷史。1913年,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一艘輪船。該輪船將在遙遠的坦噶尼喀湖(Tanganjika-See)上航行,作為向該湖泊沿岸地區的其他殖民帝國英國和比利時顯示德國實力的一個標誌。根據威廉二世的指令,所建造的輪船不僅要給歐洲人,也要給非洲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該船被以格岑伯爵的名字命名也是合乎邏輯的,因為格岑伯爵在1905至1907年擔任德國東非殖民地總督時曾血腥鎮壓反對德國殖民統治的所謂的"馬及-馬及起義"( Maji-Maji-Aufstand)。

但是在這艘客貨輪在坦噶尼喀湖上履行它的使命之前,首先要設法將輪船運到那裡。但位於德國帕彭堡的造船地和中非的坦噶尼喀湖之間相距甚遠。最後的解決方案聽起來簡單,但是具體實施起來並非容易:人們先將船暫時鉚接在一起,建成後再拆散編號,裝入近5000只箱子運往非洲。

這些總重達1200噸的箱子被貨船運往當時德屬東非首府達累斯薩拉姆。從那裡再用火車將其運往坦噶尼喀湖。但是到了鐵路線終點之後,距離坦噶尼喀湖還有大約30公里,因此不得不靠非洲搬運工將箱子扛到湖岸。德國造船師安東‧呂特爾(Anton Rüter)帶領另外兩名德國人和許多當地人將67米長的輪船重新組裝在一起。

組裝工作進展順利,呂特爾在給家人的信中寫到:"我現在雇傭了20名勤快的印度人和150名黑人。如果開始鉚接,估計還額外需要100名黑人幫工。""格岑伯爵號"建成之後,比利時人和英國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輪船未能在坦噶尼喀湖和平行駛。輪船建造完畢時已經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格岑伯爵號"被配備了裝甲板和大炮,加入與英國人和比利時人的戰鬥。英國也使用了兩艘小炮艇,之後成為經典影片《非洲皇後》的創作題材

然而,對坦噶尼喀湖的爭奪戰並沒有在水上結束。1916年,當德國軍隊轉為陸地防守時,輪船建造師呂特爾親手將"格岑號"沉入水下,為的是不讓輪船落入敵人手中。

新機會

然而,"格岑伯爵號"並沒有完全消失。它改名為"列姆巴號",至今一直航行在673公里長的坦噶尼喀湖。戰爭結束後,比利時人打撈出這艘船重新用於航運。雖然期間有過幾次中斷,但是對於坦噶尼喀湖沿岸居民來說,"列姆巴號"一直是他們最重要、而且常常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隨著歲月的侵蝕,已經有近100年歷史的"列姆巴號"面臨著壽終正寢的危險。然而,在它獲得第二次生命之後,它實現了建造它的初衷:將生活在坦噶尼喀湖沿岸的人聯繫在一起。

作者:Marc von Lüpke   編譯:李京慧

責編: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