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良知、勇氣、白玫瑰——紹爾兄妹75周年祭

Marc von Lüpke
2018年2月21日

1943年2月22日,在納粹德國派發傳單呼籲反抗納粹的紹爾兄妹在慕尼黑的監獄內被斬首。如今,這幾名青年人受到德國社會的廣泛紀念,被認為是普通人的良知與勇氣象徵,幾乎每座城鎮都有以其命名的街道。

Deutschland Film Filmszene Die letzten Tage Geschwister Scholl
電影《索菲‧紹爾——最後的日子》劇照(2005年出品)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 1943年2月15日午夜時分,漢斯‧紹爾(Hans Scholl)、亞歷山大‧施莫雷爾(Alexander Schmorell)、維利‧格拉夫(Willi Graf)走在慕尼黑市中心的街道上。他們三人都是"白玫瑰"的成員,旨在呼籲公眾反抗納粹的獨裁統治。他們攜帶了大約一千份傳單,用明確的言辭控訴納粹的暴行。這些傳單被裝入信封,丟入不同的郵筒內,"白玫瑰"希望這些傳單能夠被寄達相應的收件人。其中,施莫雷爾和紹爾還有更為大膽的計劃:他們用事先準備好的模版在巴伐利亞州政府的外牆上刷塗了黑色的"打倒希特勒"字樣,還在慕尼黑大學附近的一座建築上刷了"希特勒是屠殺犯"。漢斯‧紹爾的妹妹,索菲‧紹爾(Sophie Scholl)此時正在弗朗茲‧約瑟夫大街13號等待上述3人的歸來。

喚醒良知

1933年納粹上台之時,紹爾兄妹(亦常譯作舒和兄妹)一家居住在風景如畫的德國南部城市烏爾姆。當時,亞歷山大14歲,索菲12歲。他們的父親羅伯特(Robert Scholl)從事稅務咨詢工作,供養著這個5個孩子的家庭。羅伯特持有自由派的政治立場,對掌權的納粹黨不以為然。他與妻子瑪格達萊娜(Magdalena Scholl)嘗試將基督教的寬容理念傳授給子女們,然而孩子們卻著迷於納粹思潮。漢斯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16歲時就已經是160名團員的領袖。妹妹索菲也加入了"德國少女聯盟",並且也很快成為了團內的幹部。據其當時的同學事後介紹,索菲當年對納粹非常狂熱。

然而,到了1942年,紹爾兄妹對納粹的狂熱已經不見影蹤。兄妹兩人越發感覺,他們的基督教信仰以及道德理念與納粹宗旨並不一致。已經上過戰場、經歷過東線戰場慘況、見證過納粹殘暴對待猶太人的漢斯愈發相信,他必須要採取一些行動來反抗納粹暴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慕尼黑大學的幾名師生很快就與紹爾走到了一起。當時,哥哥漢斯是醫學系學生,妹妹索菲也在那裡攻讀生物與哲學。除了兄妹兩人,還有醫學系學生普羅布斯特(Christoph Probst)、施莫雷爾、格拉夫以及哲學系教授胡貝爾(Kurt Huber)。他們印製"白玫瑰傳單",投入郵筒、丟入電話亭、塞入停在路邊的汽車,告訴大家希特勒滿嘴謊言。這些傳單還被不少人傳遞給了慕尼黑之外的親友。

勇氣可貴

"白玫瑰"一共發放了6套傳單。1943年2月18日,紹爾兄妹兩人在大學內散佈傳單。他們在一建築內,向中庭投擲了一沓傳單,此時卻不慎被發現,導致被捕。秘密警察組織蓋世太保負責審訊工作。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兄妹兩人都堅持將所有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索菲當面對蓋世太保說,她"不想與納粹有任何關聯"。1943年2月22日,納粹的"人民法庭"判處紹爾兄妹以及普羅布斯特死刑,同一天三人即遭斬首。漢斯的臨終遺言:"自由萬歲。"

德國前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在2013年的一次紀念活動上指出,白玫瑰"讓我們能夠相信,並非所有的德國人當時都沉默而膽怯地成為了納粹的盲從者。"白玫瑰的第四套傳單寫道:"我們並不沉默。我們讓你們良心不安,白玫瑰不讓你們安寧。"紹爾兄妹以及同學們勇敢地堅持自己的理念,並為之發動抗爭。這一勇氣直到今天都令人欽佩:只有少數人才擁有這樣的勇氣。

今天的德國,幾乎每個城鎮都有以紹爾兄妹命名的街道,"紹爾兄妹中學"也遍佈全國各地,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學獎項,也以這對充滿良知與勇氣的兄妹命名。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