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諜影》(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是他最著名作品之一。1963年,約翰‧勒卡雷以這部小說在國際上一夜成名,——此後,很少人能像這位英國人那樣對驚險間諜文學的影響如此之巨。短期患病後,上周六(12月12日)晚,本名戴維‧康韋爾(David Cornwell)的這位暢銷書作者逝世。他的經紀人推文通報了這一消息;企鵝出版社亦證實了這一死訊。根據相關通報,勒卡雷死於肺炎,但與新冠無關。
父親?招搖撞騙高手! 1931年10月19日,勒卡雷在英國南部的道塞特郡(Dorset)出生。隱秘、背叛和謊言彌漫在家族氣氛中。據稱,這些也都是他在文學作品裡加工的題材。他5歲時,母親離開了這個家。他父親是個招搖撞騙高手,既享盡榮華富貴,也一再品嘗鐵窗滋味。父親成了他眾多作品的題材,1986年的《完美的間諜》(A Perfect Spy)一書便是一例。
英雄喬治‧史邁利?上當啦! 勒卡雷在瑞士就讀德語文學專業,後來當上英國軍情6局的特工。此時,他開始寫作。在他的作品裡,善與惡交融,間諜們不是伊恩‧弗萊明( Ian Fleming)筆下的詹姆斯‧邦德那樣的英雄,而是強弱皆具的人。勒卡雷創作的一個中心人物是灰心失意的間諜高手喬治‧史邁利(George Smiley)。史邁利被妻子欺騙,又苦於本行業之冷酷無情。在《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1974年)一書中,史邁利有最著名的出場,2011年,奧德曼(Gary Oldman)成功飾演了這個角色。
鐵幕之落下給勒卡雷帶來了新題材:他的作品從此以軍火生意、藥業康采恩結黨營私、反恐戰爭或俄羅斯黑手黨為主題。在生命末期,這位曾4次獲獎的作家這樣談到當前世界局勢:「英國脫歐讓我對自己的國度從未像現在這麼感到陌生;川普让我從未像現在這麼替真理的價值擔憂。」
躺在沙發上遊走世界。手上有書,我們盡可逃逸隔離狀態,前往我們嚮往的國家。德國之聲旅遊編輯向您推薦下面11本書。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 威廉‧菲尼根(William Finnegan):《野蠻的日子:沖浪生活》(Barbarian Days: A Surfing Life) 這是喜歡沖浪的這位作家的自傳,將讀者從加利福尼亞太平洋海岸經由夏威夷一直帶至澳洲。2016年獲得普立茲獎的菲尼根,成功地描繪了大洋令人驚怵但痴迷的魅力。總在路途上,尋求最完美的波浪。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uma 約瑟夫‧馮‧艾興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一個無用人的生涯》(Aus dem Leben eines Taugnichts) 1826年問世的這部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耽於幻想,對任何事情都漫不經意的青年的故事。為讓兒子將來有點兒出息,父親放他出門去闖蕩世界。在最終抵達義大利的旅途上,這位年輕人顯示出,他其實是頗有創意的生活藝術家。以今天的說法,此書乃是典型的背包游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Pacific Press/G. Fama 卡爾‧麥(Karl May): 《東方系列》(Der Orientzyklus) 經由卡爾‧麥的旅行小說,我發現了這個世界!在六卷本《東方系列》中,主人公卡拉‧本‧奈姆西(Kara Ben Nemsi)經歷了從撒哈拉到巴爾干的眾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冒險。本圖顯示的是位於阿爾巴尼亞的Osum峽谷。其實,卡爾‧麥本人根本就沒有任何相關經歷。——無所謂啦。我也跟著他闖入了荒蠻的西部。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M. Runkel 阿裡‧沙維特(Ari Shavit):《我的應許之地》(My promised land) 沙維特以非常個性化的風格講述了他的家鄉以色列的故事。自建立起,這個國家的生存就受到威脅。他以驚心動魄的筆調將歷史事實同自身經歷編織在一起。我油然生出自己也要出發的沖動,去探訪那些地方,認識那些國家和人民,聆聽他們的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urPhoto/A. Widak 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 《飄》(Gone with the wind) 此書是我縱穿美國南部各州時的最佳讀物。由它改編的電影我看過不下十次,但書本身對內戰悲劇和南部諸州失敗後艱難重建的描述更為深刻。米切爾的這一小說同時是愛情故事和歷史長卷。一部真正的消遣作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umont/J. Modrow 保羅‧科埃略(Paulo Coelho):《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 追求夢想,矢志不移——這部小說如此教導我。安達盧西亞牧羊少年聖地亞哥(Santiago)一再夢見金字塔腳下有寶藏。他鼓足勇氣,走上尋寶之旅。他穿越戈壁,最終來到埃及。一次認識世界和實現夢想的旅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blickwinkel/McPhoto/M. Runkel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三劍客》(Les Trois Mousquetaires) 這部小說以路德維希十三世治下的十七世紀法國為背景。書中主人公從巴黎出發穿越鄉間法國直至英國。讀後讓我不能不產生去巴黎一遊的強烈願望。不過,最讓我憧憬的還是那鄉村法國,尤其是加斯科尼(Gascogn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G. Mermet 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
日本,1799年,一個半世紀以來與世隔絕。沒有人可以出國,沒有外人可以進來。長崎(Nagasaki)灣的出島(Dejima)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窗口,狡詐商人出入其間。年輕的荷蘭人雅各布‧德佐特決意在那裡尋求自己的幸福。作品描寫了他的冒險經歷,讀者則由此領略一次神秘世界之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Yomiuri Shimbun 魯斯蒂‧揚(Rusty Youong): 《前進粉末》(Marching Powder) 此書講述了一個真人真事:主角試圖從玻利維亞走私毒品,在百萬人口都市拉巴斯鋃鐺入獄,不過,他腦筋靈活,買通看守,當上導游,領遊客參觀他所處的這個瘋狂的監獄世界。作者即是遊客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s/N. Pisarenko 埃萊娜‧菲蘭特(Elena Ferrante):(L'amica geniale) 必須承認,此書的重心並非甜蜜的生活,而是那不勒斯的陰暗面、暴力、犯罪和沙文主義。然而,這部那不勒斯傳說讓我入迷如此,數周時間裡,在思想上也來到了那些個事發現場:那不勒斯的狹窄街道、優雅的佛羅倫斯、陽光明媚的伊斯基亞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Prof. Dr. H. Wilhelmy 魯茨‧塞勒爾(Lutz Seiler): 《卡魯索》(Karuso) 閱讀此書猶如做一次對前東德最後歲月的時間游,地點是作為逃離者會合地的波羅的海島嶼西登塞(Hiddensee)。整個夏天,小說主人公埃德(Ed)在傳統老店克勞斯納(Klausner )打工。燈塔腳下的灌木叢,或陡峭海岸下的沙灘,都是理想地點,沉浸於故事的引力之中。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eBroker/S. Lubenow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