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上海大學疑蒐集校內LGBT學生清單
2021年8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英國《衛報》週日(8月29日)報導,上海大學傳出通告,要求校內各學院列出LGBT學生的名單,並調查他們的政治傾向與心理狀況。這篇據傳為上海大學的內部文件已在中國及海外的社群網站被廣泛轉發,但上海大學並無對外證實,也沒有回應《衛報》的詢問。
根據中國記者江亞玲在推特上發表的截圖,該文件並非以正式公文方式書寫,內文表示「根據有關要求......請學院反饋所掌握的LGBT學生訊息。」文件對於LGBT的定義進行闡述,指該詞除了狹義上指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族群外,「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
該文件要求學院上報校內 LGBT 學生的性別、學歷、思想狀況及心理狀況,細項則包含了學生的政治立場、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人生規劃,以及有無心理疾病狀況等。
美國學術月刊《外交政策》副總編帕默(James Palmer)在接受《衛報》訪問時說:「我認為這項調查並非一場基於恐同立場上的迫害行動,而是為了要滿足(中國)體制在識別與監視(民眾)上的需求——尤其是針對那些潛在的異議份子。」
《衛報》表示,這篇文件在微博上流出後獲上萬次轉發,但最早發布這篇文件的貼文已遭刪除。美媒Sup China報導,這篇貼文被刪除前,最多人按贊的一則網友回復寫:「出櫃與否是我個人的決定,不是我的義務......如果我不願意說,請給我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自由。」
外界擔心,這項消息將進一步壓縮中國LGBT族群的言論空間,根據《衛報》,也有法律專家在微博上質疑,這項調查是否違反中國將在11月起實施的《個人訊息保護法》。
長期關注中國LGBT議題的學者指出,中國教育界之前就有過加強管控校內LGBT學生的聲音。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龍大瑞(Darius Longarino)在推特上表示,中國教育界月刊《高教論壇》今年一月號的雜誌中,一名上海政法學院的學者陶樹果就曾撰文研究中國大學LGBT族群。他在文中鼓勵學生幹部收集關於LGBT學生的訊息,並呼籲輔導員「幫助非生理性同性戀學生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家庭觀」。
龍大瑞推測,所謂「非生理性同性戀」指的是「偽同性戀(pseudo-gay)」理論。這項理論認為部分人為「後天」而非「先天」的同性戀,並指這類人可以透過轉換療法變回異性戀。
中國LGBT空間不斷縮減
《衛報》報導,一直到近幾年,中國校園裡還有著相當具有活力、且不斷成長的LGBT社群。但隨著中國政治與社會環境轉變,中國LGBT正逐漸被邊緣化。而中國唯一的性少數年度盛事「上海驕傲節」也在2020年舉辦完後宣佈就此停辦。
在制度面上,中國LGBT社群也面臨打壓。《立場新聞》報導,今年初就曾有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於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其後中國國務院教育部回復,將藉此要求教師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
7月時,包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10多間中國大專院校的LGBT校內社團微信公眾號無預警遭停用。對此,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一篇社論中表示:「LGBT在現階段的中國不應追求成為一種高調的意識形態,以這種方式來改善自己面對至親以及在小圈子裡的困境是曲折而且無益的。每個人都要有隨遇而安的釋懷能力。」
(綜合報導)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