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經濟印度

莫迪能否推動印度經濟改革?

Srinivas Mazumdaru
2024年6月9日

印度總理莫迪不出意外將開啟其第三個任期。然而由於在議席上僅獲得微弱多數,新一屆莫迪政府在推行重大經濟改革時可能面臨更多困難。

(圖為印度總理莫迪)雖然未獲得壓倒性勝利,但莫迪不出意外將開啟其第三個任期
(圖為印度總理莫迪)雖然未獲得壓倒性勝利,但莫迪不出意外將開啟其第三個任期圖片來源: Hindustan Times/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總理莫迪宣佈在大選中獲勝。今年的印度大選於4月19日至6月1日舉行,歷時六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選舉。
然而,由莫迪領導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黨印度人民黨(BJP)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DA)在議會中僅獲得微弱多數。全國民主聯盟在印度人民院(Lok Sabha議會下院)543個席位中獲得290席,與此前預測的壓倒性勝利相去甚遠。  
與前兩屆政府不同的是,印度人民黨在此次大選中並未獲得絕對多數,這意味著該黨將需要依靠聯盟夥伴才能繼續執政。

印度尋求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

企業和投資者希望新一屆莫迪政府能夠讓印度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保持政治穩定和政策連續性。由於需求強勁以及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巨額支出,在3月份同比增長超過8%,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速最快的國家。

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難題

02:4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儘管面臨諸如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人們對經濟總體發展前景仍保持樂觀。據估計印度有65%的人口年齡在35歲以下,因而青年高失業率問題顯得尤為嚴重。為推動經濟增長並為每年湧入勞動力市場的數百萬人創造就業機會,莫迪政府希望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之一。

在過去的五年裡,新德里吸引了包括蘋果在內的外國科技巨頭在印度建廠。這得益於在中西方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大背景下,眾多跨國企業為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開始將其供應鏈遷移至其他國家,以實現多元化。
「印度被視為『中國+1』戰略下理想的生產和供應鏈基地候選國是不無道理的,」來自班加羅爾塔克沙希拉研究所(Takshashila Institution)的研究員阿米特‧庫馬爾(Amit Kumar)表示。「中國+1」戰略指的是外國公司繼續在中國保持業務的同時,也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建立產能,以減少對單一國家供應鏈的依賴。

在這方面印度面臨來自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以及整個東協國家的競爭。此外,墨西哥也是競爭對手之一。但庫馬爾對德國之聲表示,相比於這些國家,印度被認為是一個更安全、更有保障的選擇。這也與印度日益增長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和龐大的消費市場密切相關。

(圖片為四名在電腦前工作的男子)印度擁有大量受過良好教育且會說英語的勞動人口圖片來源: Thomas Imo/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更多外國投資

在過去十年裡,莫迪政府投入了巨額資金用於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公路、鐵路和港口。此外,印度也努力吸引外國投資,並推動如高端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

 「印度作為美國、歐盟、亞洲和中東跨國公司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心,正變得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國際經濟學家、《亞洲大趨勢》(Asian Megatrends)一書的作者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告訴德國之聲:「這要歸功於印度的民主制度,以及它擁有世界上最大、增長最快的消費市場之一。」

印度對外國跨國公司吸引力的日益增強使得過去十年裡,外國直接投資翻了一番,2014年至2023年間,印度外國直接投資累計增長至6000億美元(5520億歐元)左右,」 比斯瓦斯表示。

來自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新興市場副首席經濟學家施蘭‧沙阿(Shilan Shah)在一份最近發表的報告中表示,印度在提高其高端電子產品全球出口份額方面取得了進展。
「但印度在勞動密集型低端製造業領域未能獲得額外的市場份額。」 沙阿進一步指出,部分原因在於中國企業通過增加資本投入提高了生產效率。「這使得印度企業更難與之競爭,」他補充道,這凸顯了下一屆莫迪政府需加快結構性改革步伐的緊迫性。

勞動力廉價 但官僚主義嚴重

印度擁有大量勞動力資源,製造業薪水普遍低於中國。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經濟與商務教授普拉文‧克裡希納(Pravin Krishna)向德國之聲表示,這些優勢±»生產力、物流和商業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抵消,而這些問題會阻礙企業的發展。

「諷刺的是,印度未能吸引到那些能夠利用其豐富勞動力並促進製造業領域就業崗位增長的投資。儘管中國似乎在退出勞動密集型行業,如紡織業和服裝業,但印度卻未能從中受益,」 克裡希納教授說道。

中國經濟和中印關係專家、塔克沙希拉研究所研究員庫馬爾表示,與中國或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在印度創業的手續「仍然相當繁瑣」。他指出,各種涉及土地、勞動力、水電等方面的官僚審批程序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當政府參與重點項目時,審批的速度會很快,但那只是特例。並非所有希望在印度投資的外國企業都能獲得所需的政策或政府支持,」庫馬爾說道。

(圖為走上街頭的抗議人群)2022年底,人們走上街頭抗議失業 – 雖然通過了教師資格考試,但仍找不到工作圖片來源: Satyajit Shaw/DW

經濟改革或難以推行

人們曾寄希望於莫迪能在其第三個任期內推行對企業友好的改革。但由於其領導的印度人民黨自身未能獲得多數席位,推行此類改革將不得不依賴於其他政黨的支持。

雖然莫迪政府希望吸引外國企業在印度投資,並將印度打造成製造業大國,但庫馬爾強調,同時也存在一種經濟上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趨勢。印度國內利益集團為反對開放政策而進行的游說也令這種趨勢得到進一步增強。

「印度很大一部分國內企業完全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庫馬爾補充道,「而以保護主義政策對其進行支持將付出高昂代價,且無法保證其能發展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有專家認為,印度政府將在未來五年內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品質,以提升國家在製造業領域的競爭力。

比斯瓦斯認為,新德里還應通過推動工業自動化與生成式人工智慧在生產流程中的整合來加快數字化轉型。

「在融入全球製造業供應鏈方面,印度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該國不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兩個區域貿易集團的成員,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比斯瓦斯強調道。

RCEP是東協十國與亞太五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經濟體系。CPTPP是澳洲、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秘魯、紐西蘭、新加坡和越南之間的貿易協定。
因此,比斯瓦斯認為,印度政府應該加快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就自由貿易協定進行雙邊談判,以進一步減少貿易壁壘。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