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菅義偉正式當選日本首相 安倍內閣半數留任

2020年9月16日

日本自民黨新總裁菅義偉周三正式當選日本第99任首相。新內閣名單中出現不少熟悉面孔,安倍內閣中約有半數成員留任。安倍晉三的胞弟則首次入閣。

Japan Wahl neuer Regierungschef Yoshihide Suga
圖片來源: Reuters/K. Kyung-Hoon

 (德國之聲中文網) 日本周三舉行臨時國會首相提名選舉,自民黨新總裁菅義偉獲得半數以上支持,正式當選第99任日本首相。菅義偉在當選首相的同日組建了新內閣。

現年64歲的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將繼任菅義偉職務,成為新任內閣官房長官。官房長官是日本內閣中僅次於首相的職位,不僅是政策協調員,也是政府的首席發言人。日本共同社報導稱,鑑於前首相安倍晉三在黨總裁任期內辭職,新內閣陣容凸顯繼承路線,留任的閣僚多達8人,包括加藤勝信、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西村康稔、外務大臣茂木敏充、文部科學大臣萩生田光一、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奧運大臣橋本聖子以及國土交通大臣赤羽一嘉。前防衛大臣河野太郎則任總務大臣一職。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胞弟、防衛大臣岸信夫首次入閣。    

9月16日,日本第98任首相安倍晉三正式卸任,安倍政權宣告落幕圖片來源: Reuters/I. Kato

不久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佈由於健康原因,將辭去首相職務。安倍晉三2006年首度出任首相,2012年再度出任至今已接近8年,是1885年日本設立內閣制度以來累計在位時間以及連續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

作為安倍晉三麾下的二號人物,菅義偉一直被視作最忠實的助手、可靠的政府發言人、堅定的政策執行者。儘管歷史上有多名首相都是將內閣官房長官一職作為進入首相府的跳板,但是菅義偉不久前還在反復強調,他無意問鼎首相寶座。

局面在8月底安倍晉三宣佈將辭職時發生了轉變:執政的自民黨內幾大派系迅速達成了共識,支持菅義偉接任總裁並出任首相。

菅義偉任內閣官房長官期間,被認為顯露出了掌控日本龐大的官僚體系之才能,協調不同部門落實各項改革政策,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他還主動發起了旨在振興農村地區的特殊稅收計劃之倡議。不過,總體而言,作為政府發言人的菅義偉並未流露出太多的個人意識形態或政治傾向。

"草根首相"

和很多自民黨人士不同,菅義偉並非出身於政治世家。他來自日本北部的秋田縣,父母是種植草莓的農民。60年代高中畢業後,菅義偉來到了東京,身兼數職以應付日常生活以及夜校學習的開支。1987年,菅義偉首次通過選舉擔任公職:他成為了橫濱市議會議員。1996年,他成為了日本國會眾議員,隨後歷任自民黨副幹事長、國土交通大臣政務官、經濟產業大臣政務官、總務大臣等要職。2012年,隨著安倍晉三成為首相,菅義偉也成為了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一直擔任至今。他也是日本史上擔任這一職務時間最長的人。

菅義偉因頒布新任天皇年號,而被日本民眾暱稱為"令和大叔"圖片來源: Reuters/F. Robichon

周一(9月14日)接受自民黨總裁任命之時,菅義偉也提到了自己的身世背景,說自己是"從零起步"。菅義偉說,成為歷史悠久的自民黨總裁之後,他將"為日本和日本人民奉獻一切"。

菅義偉出任日本首相後,將面臨一系列的挑戰。目前,日本的新冠疫情仍未完全平息,尤其是在當局解除緊急狀態後,更是出現了些許反彈。不少專家已經在擔心秋冬季節將會出現流感高峰與新冠高峰的疊加。在新冠陰影下延期一年的東京奧運會能否在2021年舉辦、主辦單位如何應對大量的額外開支,也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此外,雖然安倍晉三的經濟改革頗有成效,但是在新冠危機打擊下,日本的宏觀經濟全面走低;如何引領日本經濟重新走上正軌,也將是71歲的菅義偉面前的一道難題。

外交經驗不足?

在外交方面,作為內閣官房長官的菅義偉被外界認為"缺乏經驗",在大部分時間,菅義偉只是承擔了發言人的角色,傳達、貫徹安倍晉三內閣的立場與政策。

2006年出任總務大臣之前,菅義偉曾經與安倍晉三共同支持參拜靖國神社。不過,2013年,菅義偉曾經力勸安倍晉三不要拜訪靖國神社,以免引發中國、韓國等亞洲鄰國的怒火。安倍晉三當年仍然堅持參拜,但是在此後就再也沒拜訪過靖國神社。法新社指出,這說明菅義偉對安倍晉三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菅義偉近日曾多次表示,將延續安倍晉三的外交政策。幾天前,菅義偉公開說,日本外交的基礎是日美同盟,應在此基礎上與亞洲各國進行緊密交往。他說,日中之間存在許多難題,但是應當繼續靈活運用高層對話之機會來逐一解決難題。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