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菲舍爾小像—愛走極端的政治明星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7月18日

從穿球鞋的綠黨籍黑森州環境部長到身穿定做西服的現任外交部長,約施卡.菲舍爾雖然近來受到簽證醜聞的打擊,但仍然是令人尊敬的政治家——而且再次成為綠黨的大選第一候選人。

圖片來源: AP

生於1948年約施卡.菲舍爾在他的政治傳記裡為自己寫下了幾個第一:1985年第一個紅綠聯盟州——黑森州——的第一個綠黨部長。他宣誓就職的時候,球鞋、牛仔褲和西便服,表明菲舍爾具有一種典型的自導自演傾向。那是一次勇敢的亮相,但也是為了挑釁。當時,誰都沒法想像他將會成為第一個綠黨的外交部長。雖然菲舍爾從1983年至1985年已經坐在聯邦議會裡,但那之後,這位爭強好勝的「Realo」(現實政治家)卻在聯邦州一級默默地耕耘——有時候在野,有時候執政。

穿著球鞋宣誓就職州環境部長-這是一張流傳青史的照片圖片來源: dpa

那時候,他對權力的直覺就已經顯而易見,也常常擺出裝腔作勢的威嚴。這位在十年級就離開學校的早年計程車司機的專業範圍是環境政策,他特別擅長的戰場是讓核能下馬。當菲舍爾1994年前往波昂轉向聯邦議會的時候,他的對外政治抱負才第一次露出端倪。在1998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他是綠黨的兩個議會黨團主席之一——他以詞鋒銳利的演說而為人所知。

拉斷試驗——科索沃

當社民黨和綠黨1998年贏得聯邦議會選舉的時候,菲舍爾成為格哈德‧施羅德內閣副總理兼聯邦德國的第一個綠黨外交部長。執政期一開始就因為科索沃戰爭而陷入混亂。施羅德和菲舍爾決定,同意參加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菲舍爾回憶道:「當時,執政聯盟剛上台,就不得不決定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從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以來,這還是第一次。對我們來說,那些決定一點兒也不容易」。

綠色菲舍爾被紅彈擊中圖片來源: dpa

這個決定把帶有和平主義烙印的綠黨擺在一個拉斷試驗面前。在1999年5月的特別黨代會上,菲舍爾被一個示威者用裝有顏料的塑膠袋擊中,他只能努力感動那些代表們來支持他的科索沃政策。他在十分煽情的演講中說:「為了阻止更為嚴重的事情發生,軍事幹預作為最後的手段應該是公平合理的。無限期停止轟炸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訊號,米洛謝維奇將因此得到加強而不是被削弱。如果你們通過這個決定,我將不付諸實施,因此這一點是清楚的!」

一路長跑,成為公眾的寵兒

在民眾中,這位馬拉松長跑者是毫無爭議的最受歡迎的政治家。即使是這位德國大眾寵愛的、愛走極端的政治家不能再說自己是運動健將和身材健美時,公眾對他的愛戴也依然不減。上任外長後,他證明他最拿手的是在外國能給人一個好印象,並因此給德國贏得了更多的尊敬和承認。牛仔褲和球鞋被忘卻了——身穿完美的西裝的菲舍爾在任何外交的場合都不覺得地板太滑。

1998年的時候,菲舍爾還能跑馬拉松圖片來源: dpa

被許多外國同事親切地稱呼為「親愛的約施卡」的菲舍爾同時也會立場堅定,態度強硬,比如在連續不斷地拒絕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他用自己對世界政治形勢的富有說服力的分析,多次為格哈德‧施羅德火中取栗——他從來沒有公開地批評過聯邦總理,即使施羅德在不那麼適宜地插手外交事務時也是這樣。

把責備當動因

儘管有這些成績,菲舍爾在2001年還是因30年前的舊照片而受到外界的壓力——那些照片證明他曾經是當年法蘭克福學運時的街頭鬥爭積極分子。在聯邦議會裡,這位外交部長深入地分析了自己的過去。他說道:「我曾經是好鬥的。我扔過石頭,我曾經捲入和警察的斗毆。我被毆打過,但我也打過警察。這些話,我已經在這裡不止一次地說過並信守自己說過的話。我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

1968:被警察痛毆的便是菲舍爾圖片來源: dpa

他辯解說,他在七十年代就已經認識到,武力可能是一條錯誤的道路。越是有壓力,菲舍爾發揮得就越出色。「自從我的上學以來,我的學生時代結束得恰恰不太幸運,作為中學生的約施卡.菲舍爾與表揚打交道時總是問題多多。但我總是能夠出色地對付指責,我發現:直到今天,這一點依然如故。」

形象略有損傷

在2002年的選舉中,舊照片醜聞並沒有損害他,綠黨得票幾乎增加了兩個百分點。在最近一次圍繞菲舍爾本人的大規模爭論中,第一次涉及到他的行政職務:在簽證醜聞中,反對黨批評他對自己的外交部部下領導不力,並把他傳訊到調查委員會接受詢問。

女朋友越換越漂亮圖片來源: dpa

菲舍爾用遲誤的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過失,這也是因為公眾輿論對他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批評,他們感到菲舍爾的態度越來越傲慢。作為紅綠聯盟的超級明星,菲舍爾的形象受了點損傷。儘管如此, 這位57歲的菲舍爾,對於綠黨來說,仍然是一位無法放棄的領頭人:約施卡.菲舍爾將再次作為第一候選人領導該黨參加競選。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