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蔡英文有無鬥志競選連任?不久將見分曉

樂然
2018年11月26日

在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民進黨嚴重挫敗,台灣總統蔡英文宣佈辭去民進黨主席。對於一年多之後的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此次「期中考」慘敗會帶來何種影響?蔡英文當選連任的可能性還有多大?

Taiwan Kommunalwahlen in Taipei | Präsidentin Tsai Ing-Wen
蔡英文還有無競選連任的意志?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Chang Haoan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六舉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改變了台灣的藍綠政治版圖。選舉產生了22個縣市的縣市長、議員以及鄉鎮長、村裡長。根據選舉結果,原本在13縣市執政的民進黨,如今只守住6個縣市,而以前只在6個縣市執政的國民黨則總共拿下15個縣市。另一席是由台北無黨籍現任市長柯文哲獲得,他僅以數千票微弱優勢險勝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民進黨除了丟失縣市外,總得票率也大幅滑落至39.4%,低於國民黨的49%。

除了九合一選舉潰敗外,在台灣同時進行的十個公投中,比較接近民進黨政策理念的公投議題也遭到選民的反對。

台灣輿論普遍認為,民進黨此次慘敗是台灣民眾對蔡英文政府投下的"不信任票"。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分析說,民進黨這次選舉失敗主要因為中央執政機效不佳。他向德國之聲表示:"蔡英文2016年當選讓台灣民眾抱有很大期待。她不僅是中華民國第一位女總統,也是華人社會第一位女性領導人。她強調的是謙卑再謙卑。但民眾感覺,過去兩年裡,作為一個高民意當選的總統,特別在民生和經濟議題上,雖然她的目標是對的,但手法是粗糙的,錯誤的。多數民眾無非要求安居樂業,要求經濟的增長老百姓可以來分享,要求兩岸關係維持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格局。台灣民眾既不想和大陸方面進行統一,也不願意看到兩岸關係處於一個對立和緊繃的狀態。"

蔡英文執政兩年來,北京以挖走台灣邦交國、要求航空公司不得將台灣列為國家等方式在國際上孤立台灣。在軍事上通過在台灣海峽進行實彈演習,軍機繞台飛行等進行威懾。此外,大陸赴台觀光客也大幅減少。而在另一方面,北京又試圖在台灣收買民心,比如公佈惠台政策吸引台灣學生及專業人才前往大陸就業等。面對北京討好台灣民眾,同時打壓民進黨政府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蔡英文提出的經濟政策,比如擺脫對大陸市場依賴的「新南向政策」,並未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應。

但是,儘管民進黨此次選舉慘敗,張五岳教授並不認為蔡英文會因此在兩岸關係上向大陸靠攏。他說:「如果她在兩岸關係上做出傾向大陸能接受的調整,那麼她未必能得到台灣泛藍選民和中間選民的認可,但卻可能刺激或激怒民進黨基本的支持者,失去他們的支持,因此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可能是不大的。」

國民黨籍盧秀燕(中)當選台中市長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民進黨還會推出蔡英文?

台灣政治學教授何思因指出,台灣媒體這兩日也對蔡英文是否競選連任及政策走向是否變化有諸多猜測。一方認為蔡英文會競選連任,原因是民進黨內部並無其他更好的人選,再加上作為現任總統的優勢,蔡英文再次競選未必會輸。另一方則認為,此次民意對蔡英文打擊很大,她若不競選,將成為台灣選舉史上第一個不競選連任的總統。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認為,蔡英文是否競選連任既取決於她本身的個人意志,也取決於黨內中生代的力量。張五岳說:「她(蔡英文)是一個很執著,很有理念,很有自己堅持的人。我相信如果她有堅強的意志競選連任,也會得到黨內的支持。但如果蔡英文總統努力在做,但不能得到民眾的認可,而民進黨內部也要求中生代提早來接班,在內外環境的夾逼下,她有可能宣佈不競選連任。她若不競選連任,包括像賴清德,桃園市市長鄭文燦這些年輕一代都有可能替代蔡英文,作為下屆總統候選人。 」

張五岳同時指出,影響2020年大選的因素還取決於主要競爭對手國民黨是否能整合出一個有機會打敗民進黨的候選人來。

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拿下新北、台中、高雄三個大市。候友宜、盧秀燕和韓國瑜分別當選新北、台中和高雄市長。何思因教授指出,一般認為--包括國民黨黨中央也這麼認為--此次大勝是因為老百姓不滿意民進黨執政,而並非認為國民黨有多好。不過,這些政治上有雄厚背景的國民黨中生代的勝出顯示,他們將對未來國民黨的方向打上很深的印記,國民黨以後會更「接地氣」。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很可能在老面孔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和前主席朱立倫之間產生。無論是誰,都會對蔡英文構成挑戰。讓選情更為複雜的是,此次險勝的台北市長、無黨派人士柯文哲很可能也將參加2020年總統角逐,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有關蔡英文是否競選連任的猜測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學者張五岳和何思因都認為,兩個月後答案就將揭曉。台灣下屆總統大選將在2020年1月舉行,距今只有1年零兩個月,因此兩個月後,各方都將亮出自己的「王牌」。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