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有價嗎?
2011年11月26日儘管有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儘管歐元危機和經濟衰退:藝術市場在世界範圍內依然蓬勃發展。單單在世界三大拍賣行蘇富比(Sotheby´s)、佳士得(Christie's)和飛利浦(Phillips)的當代藝術秋季拍賣會上就獲得約6億美元的驚人的業績。此外,德國今年的秋季拍賣會上也得到良好的成效,並且打破記錄。藝術市場的高昂價格是怎麼形成的?維也納的藝術史專家諾維科夫斯基(Jacqueline Nowikovsky )對這個問題作了思考,並且寫一本書。書的標題是:"一億元- 藝術的價值。"
販賣價格對上美學
德國之聲:你提出這樣的觀點,藝術和藝術市場深受市場營銷學和市場化的影響。美學,內容和風格問題起不了主要的作用。為什麼呢?
諾維科夫斯基:在藝術市場有許多買家,他們非常在乎他們的收藏品會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是出於一種社會的壓力,一種期望。誰要是希望自己的收藏受到贊賞,誰就會努力去購買一些很多能夠獲得認可的藝術家的作品,並且展出這些收藏品。這關係著買家的眼光。這也關係著藝術市場的商人和其他參與者。這是關係著藝術在藝術市場的定位。這導致收購某些畫家的藝術品並不是由於他們的審美的或內容上的獨到之處,很顯然的是由於它的被識別度。
德國之聲: 以前會不一樣嗎?或者這是一個近幾年或近幾十年才有的趨勢?
諾維科夫斯基:一直都有一些人會為這些藝術品作評鑑。總有一些畫家,繪畫大師,他們在宮廷裡交易。他們受到某些執政者的青睞。左右市場是一直都有的事。在這方面並沒有產生巨大變化。改變的是參與這個市場的人數增加了。有機會購買藝術品的人因為他的資金注入這個市場,所以也有了發言權。發言權以前可能只保留給執政者或是一些權貴,現在許多有錢人也有這樣的能力。
誰是有權者?
德國之聲: 通常是藝品商、畫廊經營者、然後收藏者、私人收藏家、還有少部分的博物館。拍賣行和藝術博覽會發揮了重要作用。誰是最重要的參與者?
諾維科夫斯基:不一定有明確的等級制度。總會有一些人的意見在一段時間內顯得格外有份量。他們將一些過去還沒有的藝術品,放到市場上。誰先把這些引進,誰就是先行者。此外,互動是相當重要的:比如收藏家和博物館的互動。收藏家如果被邀請參加一個大型的回顧展或團體展,在博物館中展出他的收藏品,他當然希望得到一些好處。當博物館沒有這麼多錢去張羅一些展品,而可以免費借到這些展品,他們當然也有一些好處。藝術家們就處於商人、畫廊老闆、收藏家和博物館的多角關係裡。沒有一個領導者,而是很多人一起促成一件事,這是一項業務。
德國之聲: 不同的參與者是有針對性來使得藝術品增值,使他們最終獲得更多的利益。我們可以稱這些人故意抬高藝術品的價值嗎?
諾維科夫斯基:自覺還是不自覺。某些增值現象是自動形成的。很明顯,如果他就這麼發生,你應該感到很高興。他不像乍看之下的有這麼多陰謀。我也不會認為他是預謀串通或是壟斷操縱。當然也有一些陰謀論的說法,比如說一個企業聯合的存在,它是有針對性地去控制市場。事實上當然不是如此。你永遠無法預測一個整體的未來。即使畫廊老闆也無法人為地去製造短缺。或者在拍賣現場去喊價。總是有一些機制會去做預測。但它不是可以按照腳本進行
藝術家越位
德國之聲: 只有很少的藝術家參與這場競價的游戲,一種藝術市場的旋轉木馬。有些人做到了。比如英國人胡斯特(Damien Hurst),他肯定是近年來最有名的成功者。大家對他產生這樣的印象,好像他真的可以決定價格。
諾維科夫斯基:是的,這當然是一個矛盾的人物。胡斯特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為他完全看透整個機制和而且以略帶諷刺的態度來經營這項業務。他把這樣的能力推到極點。他讓自己不受畫廊的控制。他推出一個完整的拍賣,在這個拍賣場中只可以買到他的作品。這幾乎可以被看作是一項行為藝術,它嘲諷藝術品交易的規則。
德國之聲:"好的"和"壞的"藝術的標準在哪裡?
諾維科夫斯基:藝術品市場讓很多人可以參與。因此,在外部它造成一種印象,好像他沒有客觀性。沒有像以前一樣的學院和評審團。比如以前在巴黎的一個沙龍,裡面的人會判斷藝術的好壞,但是這個沙龍已經不存在。因此產生非常主觀的印象。但其實不是都這個樣。有一定的單位會對藝術品做鑑定。他的評估比其他單位的評估有份量。我的書所關注的就是描繪這些單位並確認他們的工作。
作者:Jochen Kürten 編譯:邱璧輝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