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虎媽」在中國成了「父母陷阱」

2011年2月8日

應該信奉以成就為導向的教育還是採用柔性教育?美國或德國的父母都可自由決定他們想要的教育方式,但中國的父母卻毫無選擇。為了擠進好大學,中國的孩子從小必須用功讀書,根本沒有時間玩耍。

圖片來源: AP

德新社北京報導,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Chua)的《虎媽戰歌》中嚴厲的教子方式在中國的父母中引起激烈的爭論。該書德文譯本的標題《虎媽戰歌》透露出"中國的母親的強勢作為"。作者推崇鐵的紀律,以分數第一、功課至上的理念教育女兒。在西方國家,這本書甚至被視為最佳模範,證明了中國人的教育確實高人一等,因為不久前,上海的青少年學生們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中拔得頭籌。然而,蔡美兒這本書在中國卻引發許多爭議。中國父母的反應反而比西方來得批判些。

中國人幾乎無法認同《虎媽戰歌》中這樣的母親角色,對他們來說,蔡美兒並非"中國人",她體現的反而較是傳統的移民家庭,在移民當地必須靠教育和辛勤工作來出人頭地。蔡美兒的父母雖然都是中國血統,卻來自菲律賓。她本人則是在美國出生。《虎媽戰歌》是用英文書寫而成,英文版的標題下方放了中文的古字,凸現出作者的教育方式。不過,該書中譯版本封面上的背景卻是一幅披著美國國旗的美國地圖,中譯標題叫做"我在美國做媽媽",看來跟中國一點直接關係也沒有。

不是"虎媽",是"瘋狂媽媽"

該書猶如一顆炸彈,在中國爆起一場關於中國嚴苛教育系統的激辯。有些西方人猜測,中國的成功突起應該跟它的教育鞭策有關。現代的中國教育學者反而從中看到自己國家未來的危機。知名的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楊東平在他的微博上反駁"虎媽",認為這根本就是"瘋狂媽媽",因為這樣的教育系統並未提供媽媽們正確的教育可能。

楊教授提醒大家,如果孩子只懂死讀書,便無法發展批判思維。"單純追求學業會導致社會化程度不足和個性缺陷"。將來許多青少年會缺乏生活能力。"我們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有個性的人、還是把他們訓練成只會聽話而已?"楊教授提出如上的問題,他認為,若讓現有的教育系統持續下去,未來中國的發展肯定不會有好結果。

現代父母和孩子都無奈

九歲的小女孩蕾蕾正是處於這個教育研磨機當中,為了她的未來,她的父母毫無其他選擇。"我每天做功課做到晚上九點半",蕾蕾告訴記者。"然後去睡覺。「她是否跟朋友玩耍?」蕾蕾的答覆是"沒有時間"。那麼周末呢?"我得讀書。"每個星期天,她還上個別的英語課。她的媽媽隨即答道:"英語課很輕鬆,就像在游戲一樣。"這位36歲的媽媽李麗說,"我們小時候上學非常輕鬆。除了上學之外,還有許多時間可以玩耍。"她不想跟"虎媽"蔡美兒相比,但是"我們又能奈何呢?今天的競爭實在太激烈了"。

中國報紙稱父母這種進退兩難的態度叫"父母陷阱"。在過去十年裡,競爭戰場變得更殘酷。中國教育體系向來著重精英,而非廣眾。中國愈來愈走向資本主義,人們對未來的生活產生莫大的恐懼。今天,多數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擔起照養老年父母的責任。社會主義早就照顧不到所有百姓。就當前來看,似乎只有豐厚的收入可以解決人們心中的這份不確定感。於是乎,所有的期待便落在孩子身上。

嚴峻的競爭從幼兒園即開始,孩子必須經過不斷的考試,擠入好學校,未來再上好大學。在這之中,父母扮演訓練員的角色,督促孩子學習。這一切造成了愈來愈多的青少年睡眠不足,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忙著協助這些被過分苛求而出問題的孩子,重返正常生活。恐懼症和憂鬱症正如火如荼地蔓延。"孩子被要求應死背和追求標準答案",楊東平教授說,"這一模式的嚴重後果,就是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想像力和創造力。"

作者:倩韋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