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

被淹沒的歷史:20萬華工在一戰的命運

2004年7月30日

這段歷史幾乎已經為人淡忘:一戰不僅催生出中國的大革命,迎來民族資本的「黃金時代」,還有二十幾萬中國勞工遠涉重洋,不少人命殞歐陸。德國之聲中文網就這段被埋沒的歐洲-中國交流史,做一回顧和緬懷。

1. Weltkrieg Österreichische Flotte in Pula, Kroatien
一戰已經過去了百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Mary Evans

(德國之聲中文網)1914年7月28日,薩拉熱窩槍響之後的一個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在歐洲大陸爆發。這場遠在萬里之外的戰爭,竟然成為影響中國政府更迭和社會動蕩的決定性因素,改寫了20世紀中國歷史。其中,日本的態度是決定性的,包括對戰後和談的影響,和直接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不僅從此逐漸全面捲入世界大戰,而且經歷了「五四」運動和共產黨的興起,紅色中國的誕生。

從中立到宣戰

第一階段,由於日本的強烈反對,袁世凱政府放棄接受英美俄的參戰邀請,在1914年8月6日,宣佈中立。但日本乘機佔領膠州半島後,英軍在青島登陸後,袁世凱在日、英共同壓力下與日本簽署包含賣國的「21條」的「民四條約」,引發全國性抗議。

1917年初,在德國潛艇肆虐的壓力下,英法等國要求日本派海軍參與歐洲戰事、並為其在華利益背書。日本改變立場,推動中國政府對德宣戰。最終,依靠日本財政支持的段祺瑞堅決主張與德斷交,黎元洪下台。1917年8月2日,開戰整整三年後,中華民國政府國務會議國務會議正式決議對德宣戰。但是,中國參戰只限於取消奧匈和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沒收敵產、廢除條約等,不派軍隊而是提供民役。段祺瑞將宣戰換得的日本借款用於對付南方的孫中山政權,即「對外宣而不戰,對內戰而不宣「。

一戰歷史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20萬勞工赴歐陸

儘管如此,中國的參戰意向和潛在的人力資源還是鼓舞了深陷戰爭泥潭、死傷慘重的協約國各方。法國福熙元帥甚至說,」華工是世界一流的勞動者,可以成為出色的士兵,在現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隊形。」

早在正式宣戰前,中國北洋政府從1917年初開始,在其控制區內廣設招工站,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江蘇、浙江和福建等省,先後有14萬年齡在20到35主要是農民和城市失業者的中國男性與英法政府簽署了五年勞工合同,每天報酬僅僅5法郎。同時,同屬協約國的俄國在華北地區也招募了約9萬勞工。

德國1917年2月1日開始的無限制潛艇戰,對搭乘英法郵輪的華工威脅極大。當年2月法國」阿多斯「郵輪在地中海被擊沉,500多華工喪身。後來者不得不繞道遠行,旅途艱辛,一路上常有華工不忍痛苦蹈海自盡。

到達西線戰場的華工,有9萬6千人被分配到英國軍隊,3萬7千人分在法國軍隊,1萬人為剛剛參戰的美軍服務。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戰地後勤,比如維修道路、營房,挖掘戰壕,裝卸彈藥,救護傷員,掩埋屍體,也包括進入英法工廠服務。1917年8月中國政府正式對德宣戰後,又有部分華工加入法軍,直接參加戰鬥。

兩年戰爭中,14萬中國勞工,有9千人陣亡或失蹤,傷亡不可謂不大,對一戰協約國勝利的貢獻可圈可點。

歷史地位

70年後的1988年,法國政府向呂虎臣和曾廣培兩位老華工頒授榮譽軍團騎士勳章。1998年,法國政府在巴黎13區中國城內豎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中國勞工的歷史貢獻終於獲得尊重。這一承認,是戰後留在法國的3千多華工和他們的後代80年不懈努力的結果。他們是最早在歐洲大批定居的中國人。其中多數又是從溫州來的,從此開始了連綿的溫州移民史。

相比之下,在東線戰場服役的華工雖然更不為人所知,卻更富傳奇色彩。僅據蘇聯政府的統計,一戰結束後就有4到5萬中國人加入了紅軍。其中最有名的是張福榮(音)和任輔臣,他們曾經分別擔任獨立的中國軍團團長,領導中國勞工組成的中國軍團在與俄羅斯白衛軍的戰鬥中表現英勇,在蘇聯紅軍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後來都加入蘇聯國籍。其中很多後來被派往遠東地區,組建營地,收容和訓練從中國東北撤出的中國和北韓的抗聯戰士,為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和二戰末期蘇軍消滅關東軍發揮了重大作用。北韓後來的領袖金日成就是從這些營地中被紅軍選中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