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戰爭孤兒
2017年11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他們光著腳,身上滿是蝨子。幾十年之後,埃麗卡‧斯梅托努斯(Erika Smetonus)只能依稀記得那大概是1946年的四月份。埃麗卡的母親在戰爭中喪生,而父親也失去了下落。二戰後,柯尼斯堡一帶的德國人背井離鄉,開始了逃難之旅。埃麗卡當時11歲,完全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更讓她沮喪的是,兵荒馬亂之下,弟弟也跑丟了。
後來她結識了一位年歲稍長的男孩,就跟著他一起逃難。每當男孩找到吃的,就會跑掉,因為他不想和埃麗卡平分。就這樣,他們一路逃難到了立陶宛。在這裡,一對夫婦收養了埃麗卡。但那個男孩則被這對夫婦打發走了,因為他們沒有能力收養兩個孩子。埃麗卡在這個家庭生活了幾十年。
立陶宛和"小德國"
德裔戰爭孤兒的具體數字誰都不清楚。1945年後,穿過森林和沼澤地帶,從東普魯士到立陶宛逃難的孤兒大約有兩萬五千人。當時,俄羅斯人被嚴厲禁止收養"法西斯兒童"。孩子們聽說在立陶宛可以吃飽飯,於是很多人逃往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小德國"們如果運氣好,會碰到好心的村民們在家門口擺一些吃的,但倒楣的時候,還沒等吃,鄰居家就已經放狗出來了。
孩子歲數越小,被好心人家收養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些沒人收養的孩子,就只好風餐露宿了。即便是被收養了的幸運兒,也隨時都有可能又被轟出家門。馬麗娜‧波特勒(Marianne Beutler)當年十歲,一戶立陶宛農民收留她當了半年保姆,但半年之後,她又被趕出了家門。
姓名,語言,身份 - 他們失去了一切
雖然在這個家庭裡只生活了半年,但馬麗娜很快就學會了立陶宛語,這也是她能活下去的保障。講德語不僅會給德裔孤兒帶來危險,收養家庭也會遭殃。當然孩子們也不敢使用德語姓名,於是馬麗娜就改成了尼尤勒。孩子隨身攜帶的一些證件,比如家庭照片,信件或者親友的住址,收養者都會沒收銷毀,以免惹麻煩。這樣一來,德裔孤兒的身世就被徹底抹殺了,但這是他們活下去的代價。
立陶宛德國孤兒的命運雖然很悲慘,但比起那些沒能逃到立陶宛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境況還是好了很多。許多孤兒在出逃的路上,被蘇聯軍事當局送進了孤兒院。一項調查顯示,1947年秋季大約有4700名孩子被送進了孤兒院,其中一半當年就被用貨車送回了德國的蘇聯佔領區,也就是後來的民主德國。經過四天四夜的長途跋涉,到達德國時,這些介於2歲到16歲的孩子已經精疲力竭了。他們中大多數被送進了孤兒院,也有一部分孩子被共產黨官員所收養。
德國政界嚴重失職
長期以來,德國政界一直沒有對德裔孤兒問題予以足夠重視。作為二戰的一個受害者群體,他們不得不去面對諸多的官僚障礙。2016年,德國聯邦議院批准了對德裔強制勞工進行賠償的提案,但德裔孤兒並不包括在內。
立陶宛1990年宣佈獨立時,已經長大成人的德裔孤兒都加入了立陶宛國籍。也正因為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目前都無法獲得德國國籍。德國聯邦行政署認為,當年德裔孤兒離開東普魯士地區,就意味著他們放棄了德國國籍。他們如果想恢復德國國籍,就必須啟動複雜的入籍手續。
1946年,和埃麗卡一同逃難到立陶宛的那個男孩,她後來再也沒有見過。不過,當年走散了的弟弟,四十年後終於被找到了。姐弟倆後來還找到了失散幾十年的父親。戰爭孤兒中,像埃麗卡這樣能夠找到失散親人的只是一小部分。對於一些德裔孤兒來說,德國已經變成一個遙遠的陌生國度了。
魯迪‧赫茨曼(Rudi Herzmann)幾十年來,一直渴望能夠回到德國。可是回到德國後,小時候只會講德語的魯迪卻發現,雖然他很努力地去融入社會,但他還是個外鄉人。於是在德國生活了13年之後,魯迪還是回到了立陶宛,這一次不是逃難,是回家。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