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擊者希望擴大肇事聲勢
2006年4月25日在慶祝以色列軍隊1982年撤離西奈半島24周年前夕僅數小時,發生宰海卜炸彈襲擊事件,自然並非偶然。去年,埃及渡假海濱沙姆沙伊赫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時,也正值紀念1952年埃及國王倒台、該國革命勝利的日子。很明顯,選擇這樣的日期作為發動襲擊的時間,是將目標對准了埃及政府,埃及這個國家理應受到恐怖威脅的直接挑戰。在伊斯蘭激進分子眼中,不論埃及政府還是這個國家都是西方 - 首當其沖是美國的幫兇。即便是不可戰勝它們,但至少也要讓他們的日子不好過。
恐怖襲擊的地點和實踐都是精心策劃的。除了收復西奈半島慶祝日之外,出事那天還是埃及的傳統節日 - 春節,可以上溯到古埃及時代。顯然,襲擊者希望通過擊中更多無辜者來擴大肇事的聲勢,這是地地道道的恐怖主義。肇事者一心希望埃及出現混亂,越亂越好。即便無法擊中政府,也要至少讓政府領教到,他們是多麼無能,無能建立安寧和秩序,無能保障公民以及外國遊客的生命安全。
至於遭受襲擊的遊客中有多少來自以色列,有多少是基督徒,倒是不太重要。恐怖主義慣用的便是盲目襲擊,他們不通人性,不通情理。去年在約旦就發生了恐怖主義以自殺方式襲擊婚禮的事件。再比如,伊拉克襲擊事件不斷發生,襲擊的對象早就不侷限於佔領軍,早就超出了政府的範圍。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很早以前就對這一發展趨勢提出警告。不過,這一警告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人們最多支持穆巴拉克反激進分子的措施,而這帶來的直接結果是,誰是激進分子,由政府說了算。由此,在這場鬥爭中,埃及政府並沒有變得更為民主,更為自由,相反,埃及的自由選舉莫非強迫,幾乎變成了表面文章。
短期內,恐怖分子的算計不會得逞,埃及政府也不會就此垮台,狂熱分子也得不到更多的民眾支持與聲援。不過,中期甚至長期看,必須找到一條治根治本的路子。而這條路必須建立在謹慎卻又堅定的民主制度的體系之中。西方不僅要對埃及發生的事情表示同情,同時更要幫助它走上這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