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西方金融機構入股中國國有銀行-前景與風險

2005年9月6日

西方金融機構對中國的金融市場表現了極大的興趣。但要想在中國立足,就必須入股中國的銀行。

美國和德國金融機構準備向中國工商銀行注入巨額資本圖片來源: AP

最近,世界保險業巨頭-德國安聯公司連同其麾下的德勒斯登銀行準備斥資十億美元,入股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這樣,安聯與美國運通銀行及高盛投資公司共同注入的資金將達到三十億美元,佔中國工商銀行股份的10%。最近幾天,這件事成了德語媒體經濟版的主要話題。

南德意志報寫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曾保證最晚在2006年年底向外國投資者完全開放中國金融市場,但事實卻是另一回事。德國銀行業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的國際金融講習所所長羅歇爾說:『外國投資者要想在中國經營自己的銀行,必須向每個分行注入1500萬美元的資本。這樣的條件使得外國投資者無法在中國建立密集的分支行網點』。這樣,中國政府限制了外國競爭,實際等於強迫西方銀行和金融機構與中國銀行合作。羅歇爾說,『中國人對銀行業知之甚少,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途徑獲取西方的金融知識。』例如,中國完全沒有安全的貸款體系,如果中國從歐洲或美國進口這套體系,中國的銀行和客戶將受益匪淺。」

南德意志報也看到中國銀行業存在的嚴重問題,文章最後寫道:「腐敗和經營不善是中國所有國家銀行的特徵。直到今天,沒有黨的批准,銀行的最高領導層仍然不能做出人事決策,這就為非法的陰謀詭計提供了溫室氣候。八月初,前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行長被判處死刑。東北長春市法院指責這位銀行家貪污受賄。」

新德意志報在報導了安聯入股中國工商銀行的意圖後指出,「走向東方」並非沒有風險,因為「中國的銀行貸款業背著死賬、爛賬和老國有工業企業的包袱。低估的人民幣掛靠美元、歐元等貨幣,一旦的這樣的掛靠失靈,難以預測將會發生什麼事。北京依靠低價的人民幣帶動出口,出口才是西方現代中國熱的真正基礎。

2002年和2003年,依靠中國這個世界經濟景氣的希望之星,德國的外貿幾乎增長了一半,2004年進出口又增長了26.4%,達到325億歐元。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很快發展成為吸引德國企業的銷售市場主要有兩個原因:紅色中國發展成了一個西方消費品精品市場。另外,德國經濟的一大優勢是為整個工業領域供應全套完整的解決辦法,並由國家提供風險擔保。德國金屬工會也說,中國的高生產率將為中國在全球贏得高分。」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