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西方面對中國經濟發展-從贊賞到恐懼

2006年9月18日

上周,明鏡周刊駐柏林記者站負責人施泰因加特的新作「德國-超級新星的沒落」出版發行。柏林日報注意到這本暢銷書的作者對中國崛起的一些看法:

中國鞋廠加緊生產,歐美加緊封鎖市場圖片來源: AP

「中國的興起確實很獨特。在12年的時間內,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兩番。35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強國。施泰因加特擔心,歐美將被排擠到邊緣地位。這些進攻型國家使用的方法既野蠻,也卓有成效:它們忍受其內部的極端貧困,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破壞環境,把全部力量集中於出口工業上。它們定的薪水和社會保障標準低於西方,目標明確地汲取西方的知識。結果導致西方佔主導地位的時代走向結束。但西方還沒有失敗,歐美應該合作,廢除錯誤理解的自由貿易理念。所以,施泰因加特建議歐盟和美國建立一個跨大西洋的自由貿易區,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北約組織,可以向遠東發起新的『世界大戰』。這個自由貿易區的任務是執行強硬的貿易政策,矛頭主要針對中國。」

施泰因加特用很多事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大多鮮明生動,但措辭常常有些激烈,讀者往往不能跟上他的思路。例如,他認為中國能在依賴出口的基礎上持續興旺發展,這就很成問題。對此,我們難以預測。」

世界報也注意到,隨著中國的經濟擴張,德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從以前的贊賞變為不信任和恐懼。與施泰因加特的看法相反,該報引用國際專家的話說,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並不利於西方自己:

「在2006年北京舉辦的中國峰會上,討論中國發展方向的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專家懷疑,針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能否解決問題。瑞士經濟學家列曼認為,多哈回合的失敗、中國與歐盟的紡織品和皮鞋糾紛以及中國在併購西方公司時遇到的拒絕態度表明,西方已在執行封閉政策。其結果是,中國將進入放慢速度、立足亞洲的『地區發展』階段。歐美遏製做法的最終受害者是歐美自己,中國將把精力集中在國內市場和亞洲鄰國。」

德國金融時報寫道:「因為中國企業依靠國家的直接和間接補貼用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向國際市場供應商品,歐洲拒絕中國獲取世貿體系的市場經濟地位,這是歐洲的權利。有人也許會說,中國這個出口大國對多幾個或少幾個反傾銷訴訟案無所謂,因為畢竟大家都想進口廉價商品。但這些人低估了形象的作用:出自本身的利益,中國已雄心勃勃地開始使自己的企業財會、能源價格和金融市場更為透明,因為它要克服經濟工作不專業化的弊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