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要不要組閣,基層來決定

2013年11月29日

德國社民黨將其與聯盟黨達成的組閣協議提交給47萬多名黨員進行表決,這在其發展歷程中尚屬首次。然而這場表決也給政壇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Delegierte stimmen am 15.11.2013 vor dem Logo des Mitglieder-Votums auf dem Parteitag der SPD in Leipzig über einen Antrag ab. Der SPD-Bundesparteitag dauert noch bis zum 16. November. Foto: Hannibal/dp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久前,德國媒體競相關注了一條新聞:"91歲高齡老嫗入黨"。故事的主人公叫魯特‧赫林(Ruth Hering),是一位即使在風燭殘年也不忘要為促進德國社會公正作出一份貢獻的老人。來自波茲坦的她專門為了參與社民黨基層有關是否與聯盟黨組閣的表決而加入了該黨。儘管在聯邦議院選舉中成績不佳,但社民黨通過這一基層表決機制顯然還能挽回一些顏面,塑造出追求公平的形象。然而,正因為如此,社民黨47萬多黨員中有很多人對大聯合政府"轉世重現"充滿了擔憂。2005到2009年之間,社民黨就曾和基民盟/基社盟聯合執政。如今,全德國有不少黑紅聯盟的反對者都動員起來。

克裡希(Norbert Kriech)就是其中一員。他是社民黨在波鴻-哈默(Bochum-Hamme)的地區協會副主席,已經有44年的黨齡。他感覺柏林方面對基層表決的結果完全估計失誤。"七八成的黨員都反對大聯合政府,因為他們認為社民黨在其中不能足夠地貫徹其社會民主主義的政治主張。"他認為,與基民盟和基社盟聯合是無法制定出代表大多數民眾利益的政治路線的。政治必須要服務於民眾的各個階層。克裡希還滿意地表示,他從其他地區協會那裡也聽到了類似的表態。

基層表決可能引發"國家危機"?

今年夏天社民黨主席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提出的基層表決,開始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風險因素。而它所構成的風險不僅是針對社民黨,而是對於整個德國。如果社民黨四成的黨員參加表決,那麼只要有10萬張反對票,就足以使聯邦德國跌入一場有些人所稱之為的"國家危機"。

克裡希認為上述觀點過分誇大其詞。"一個黨內的表決怎麼能夠被稱作國家危機呢?這個國家仍然還是可以建立政府的。"他指出,綠黨其實已經表示,如果黑紅聯盟組閣失敗,該黨還願意與聯盟黨再次進行談判。克裡希言語中帶有一絲對與聯盟黨合作的抵觸,和對自己黨派領導層的不滿。

明斯特大學的政治學者舒伯特(Klaus Schubert)認為這並不稀奇,而是社民黨成員典型的態度。與基民盟或基社盟這樣的保守派政黨不一樣,社民黨內並不存在那種特別尊重領導層的氣氛。"傳統上講,基層對於領導層是持非常批評性態度的。"舒伯特表示,只有威利‧布蘭特(Willy Brandt)是最後一個例外。這位從1969到1974年擔任聯邦德國總理的社民黨領袖由於其豐富的政治經驗和人格魅力,受到黨內的普遍愛戴。但在他之後,就沒有人能夠繼承這種廣泛的號召力了。

政治學者舒伯特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嘉布瑞爾是長時間以來第一個得到認可的社民黨領袖人物。舒伯特認為,嘉布瑞爾在這方面的做法也極其巧妙。因為基層的反對聲音也是社民黨在參與組閣談判時向聯盟黨施壓的一個有利工具。"這是一場精心導演的好戲",舒伯特認為,這樣不僅黨高層在組閣談判時可以直接施加壓力,黨內的意見分裂也是一種間接的表達。

表決結果決定社民黨前途

新鮮出爐:組閣協議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不管是不是精心導演過,對於黨主席嘉布瑞爾來說,這次的基層表決是一個大膽的舉動,因為如果表決失敗,那麼他自己的政治命運也將面臨失敗。黑森州福格爾斯貝格縣的社民黨主席巴斯蒂安(Swen Bastian)表示,如果基層表決否決了組閣協議,那麼最終可能導致重新選舉,這對於社民黨來說是最具危險的結果。他對於自己的政黨能否以更強的姿態走出這一困境感到十分懷疑。因為如果一旦組閣失敗,社民黨將自動成為"罪魁禍首"。

巴斯蒂安對於自己轄區內的社民黨成員也沒有提出任何建議。"如果真正認真對待黨員基層的聲音,那就意味著讓每個成員自己做出決定。"研讀組閣協議,對其內容進行評價,然後作出決定,這應該是每個黨員自己的責任。否則,如果作為上級給出某種指示的話,就會顯得這場表決並沒有那麼認真,似乎結果都已經被確定而只需每個人按指令投票。

作者:Nastassja Steudel 編譯:雨涵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