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爭論,不要失蹤
2012年4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在3月14日記者會上向溫家寶總理詢問王立軍事件的路透社記者儲百亮最近告訴筆者,他在重慶採訪時發現,多數被採訪者對於薄熙來被免職表示懷疑和不理解,只有少數被採訪者贊成中央免除薄熙來重慶市委書記職務的決策。這個事實很耐人尋味。
從溫家寶答記者問可以看出,薄熙來被免職不僅僅是因為對王立軍事件負有領導責任,或者是因為一般的貪污腐化問題,而主要是因為政治路線的問題。中共最高層認為,薄熙來在重慶進而試圖在全國推行"文革路線",背離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導致"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才會以雷霆手段將薄熙來免職。然而,有很多重慶市民卻完全不能理解中央最高層的良苦用心。這說明用"文革手段"來清除"文革路線",並不能贏得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3月14日以後,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薄熙來就失蹤了。與此同時,與薄熙來有牽連的大連商人徐明等一批人也失蹤了。到3月底,反對薄熙來路線的公共知識分子張鳴在搜狐等四個網站上的微博又失蹤了。這一系列的失蹤,令左右翼的知識分子和民眾大嘩。
解決政治路線問題,要靠爭論,靠民主機制;而不能靠失蹤,靠專政手段。溫家寶提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路線,我們看看這個路線是怎麼來的。葉劍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這次中央工作會議體現了我們黨內的民主,西單民主牆體現了社會上的民主,這些民主精神都要發揚,我們要在全黨、全國造成真正民主的空氣,使廣大干部群眾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在1978年12月,有大批的人(包括四五運動參加者和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幹部)被釋放,而沒有人失蹤。正是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黨內大爭論和西單民主牆上的社會大爭論,結出了"改革開放"的果實。
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後,當局把"不爭論"當作一個法寶。這實際上是把"鄧小平理論"放在文革時期"毛澤東思想"的欽定位置上,不允許有任何的質疑。輿論一律的"文革手段"以新的方式得以延續,區別僅在於,"專政右派"取代了"專政左派"的統治地位。二十年來的實踐證明,"不爭論"已經淪為權貴資本主義的保護傘。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它的劣根性和危害性愈來愈顯現出來。2012年的中國,就像1978年的中國,正處在選擇政治路線的一個關鍵時刻。需要的是是更多的民主(包括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更多的爭論(包括左右翼之間的爭論和左右翼內部的爭論);而不是更多的失蹤,從而導致民眾的鴉雀無聲,任由少數寡頭來決定中國的命運。
作者:陳子明
責編:吳雨
作者簡介:陳子明,1952年生人,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和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民主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曾任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民辦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周報》總經理。多次因參與民主運動繫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