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解決結構性失業要從教育著手

查瓦斯基2005年8月29日

本周德國聯邦勞動總局將公佈八月份失業人數。據估計,統計數字將下降五萬人。但是這一變化並不能緩解德國勞動力市場經受的嚴重壓力,因為500萬失業人口的基數太大了。德國之聲經濟部主任查瓦斯基認為,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需要時間和耐性。

抓住工作圖片來源: dpa Zentralbild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說過:今天的利潤是明天的投資,是後天的工作崗位。70年代末80年代初,企業高額利潤受到公眾批評,施密特用這一理論進行解釋。當時他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今天,這一原則已經不再適用。要是那樣還真好了!如今大企業的利潤每年屢創新高,而就業崗位就不同的了,更有甚者在贏利的同時卻不斷裁員,為了保持企業高額利潤。幾個月前德意志銀行年度報告顯示企業效益又創新高,但是企業仍然要裁減6000個工作崗位,引起德國民眾的憤怒。

20年前的真理現在為什麼行不通了呢?這是因為:首先,歐盟經濟融合與全球化的進程改變了經濟運行的框架條件;其次,德國的失業問題與經濟景氣無關,而是由結構性的問題導致的,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增加了結構性問題的嚴重性。過去幾年德國經濟發展低迷,失業人口增加了數十萬。而如果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失業人口不會那麼增加那麼多。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長時間失業者無法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合適的工作。雖然目前德國經濟發展有些回升的跡象,但是就算經濟高速發展,失業人口數量也不會持續下降。原因是,半數以上的失業者沒有受到職業培訓,而用人單位在精簡企業過程中首先取消的就是那些一般性工作位置。受到威脅的不僅僅是企業內的幫工,保險公司以及銀行裡女性普通雇員的就業崗位也岌岌可危。大公司和零售業單位早晚都將精簡企業。而且,如果連就業崗位都已經喪失,就更不用談年輕人的企業培訓了。企業將其剩餘利潤投向新興市場以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也就是說,德國經濟界創造的就業崗位絕大部分已經流失到東歐、亞洲或美洲。

從企業經濟學角度看,這樣的做法是合理的。但這決不意味著政治家只能袖手旁觀。相反,人們應該加強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勞動力市場仍然需要高資歷人才,因為和普通工人相比,僱主和高資歷雇工都可以創造更多的利潤。德國體育用品生產廠家阿迪達斯的例子顯示,企業可以勝任結構轉型。如果阿迪達斯不順應全球化的浪潮,企業早就被大浪吞噬了,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例如運動鞋、服裝等,在歐洲的生產價格在全球市場上根本沒有競爭力。

阿迪達斯目前在德國的雇員數量和20年前一樣,他們負責研究、發展、物流以及營銷,而產品則由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生產。阿迪達斯不久前還吞併了一家美國的競爭對手,可見企業營運良好。

只有對結構轉型採取攻勢,企業才能夠獲得最佳的機會。對於勞動力市場和國民經濟都是一個道理。從教育著手,對小學到大學的投入對每個人以及宏觀經濟都會帶來最大的效益,並為在全球化經濟大潮下立足提供最大的保障。德國公眾已經意識到這一點,現在政治家們應該行動起來。而對那些沒有受過職業培訓的長時間失業者來說,他們已經無藥可治了!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