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解讀中國禁台石斑魚:兩岸關係如何影響農水產?

2022年6月14日

中國突宣佈暫停輸入台灣石斑,在台引發熱議。從水果到石斑,北京為何又禁台灣農水產?德國之聲整理公開數據與各方分析,試圖爬梳台灣石斑是如何成為一尾映照兩岸關係的「政治魚」。

China Zackenbarschen
台灣石斑魚遭到中國暫時停止輸入,台灣輿論議論紛紛。圖片來源: Taiwan City Govern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自6月13日起暫停進口台灣石斑魚,從宣佈到執行,僅短短兩天。台灣農委會推估,約有3600噸石斑受到影響。面對突如其來的消息,台灣養殖業者一時錯愕,卻又不太意外——因為這已不是近年中國第一次禁止輸入台灣農水產。

今年年初,北京以驗出禁藥為由,宣佈暫停輸入台灣兩家漁場的石斑魚。去年,也以檢疫為由陸續向台灣多項水果產品下達進口禁令。這次全面禁止台灣石斑進口,中國海關總署表示也是因為驗出禁藥。

有關消息在中國雖未掀起太大討論,但在台灣卻引發熱議。台灣農委會強調,將提供檢驗合格數據,要求中方做出回應,且不排除向WTO提出申訴,輿論則多認為石斑禁令是受政治因素影響。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不排除有政治因素的可能」。他說:「大家(業者)普遍都這麼猜,從之前一些農產品項目一直到現在,大家都會覺得是這樣的問題。」長期關注兩岸農產品經銷議題、《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也認為,石斑禁令明顯「就是一個政治訊號」。

從水果到石斑政治

焦鈞向德國之聲解釋,中國去年宣佈禁止輸入台灣的鳳梨、釋迦、蓮霧,時機點與產季相去不遠,但石斑不像水果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可以在任何時間點禁入,選在此時非純屬巧合。他認為,除了是呼應中國在香格里拉對話期間多次重申對台的強硬立場,也是對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發言的回應。朱立倫日前訪美期間提出國民黨「親美不親中」、「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等說法。

焦鈞指出,去年的水果風波一個個單看或許看不出背後的節奏與脈絡,但如今全面禁台石斑進口,幾個事件串連起來觀察,可以看出是北京發出的政治信號。

他還表示,許多台灣學者與論者都不約而同提到石斑與ECFA的關聯性,他也認為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台灣最大在野黨主席,竟然不承認九二共識...可是我又不能明著踹你一腳,那我就把國民黨時代、兩岸最美好黃金時代簽的ECFA,我預告我要收回來」,石斑禁令背後劍指ECFA。

中國表示,由於驗出禁用藥物,因此要禁止台灣石斑輸入。圖片來源: customs.gov.cn

ECFA的「政治紅利」

台灣石斑魚養殖歷史悠久,早在ECFA之前,技術純熟,號稱「石斑王國」,外銷市場長年仰賴中國,其養殖榮景也被認為與ECFA有關。

根據《聯合報》報導,早期台灣石斑魚出口中國多只能從香港轉運,直到2010年3月通過「台灣地區漁船航行至大陸地區許可及管理辦法」,才得以「活魚運輸船」直銷對岸,降低運輸時程跟活魚損耗;同年6月,台灣石斑被列入ECFA早收清單,中國進口稅率由10.5%逐步降至零關稅,台灣石斑魚養殖業隨後迎來一波榮景。

關注農產食安議題「上下游新聞」今年年初報導形容,台灣石斑魚是「政治魚」,當年被列入ECFA免稅早收清單,養殖業者享受到了政治紅利。2014年台灣養殖石斑總產量達歷史高峰,2.6萬噸中有超過8成外銷中國。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說:「台灣其實趁著ECFA那個時候,養殖戶都有賺到錢,甚至有更多人投入,我們石斑魚幾乎就是這樣崛起。」

然而2014年以後,台灣石斑產量與出口量整體呈下降趨勢,去年已跌回十年前水準。根據台灣行政院農委會,2021年台灣石斑魚年產量約1.7萬噸,約6681噸外銷,內外銷比為3:2。外銷至中國的石斑依然為大宗,約6121公噸,產值達5478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佔總產量36%,佔外銷量9成以上。今年截至5月底,台灣石斑已外銷至中國及香港的數量則為3059公噸。

從一度榮景到後來衰退,台灣《聯合報》認為2014年太陽花學運、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兩岸政治局勢的變化,是影響兩岸農水產貿易的政治因素;台灣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則批評,這是中國對台灣農漁民「養套殺」、「以農圍政」設下的政治陷阱。

焦鈞向德國之聲表示,在他看來,從禁止輸入台灣水果到石斑,「如果有人再問下一個會是什麼的時候,我覺得下一個就不是什麼個別的東西了,就是ECFA可能就被單方面收回去了。」

2010年8月,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其議員在立法院舉牌支持ECFA。圖片來源: AP

中國產量超越台灣

此外,中國石斑產量近年早已大幅超越台灣。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則向德國之聲表示,從產量來看,中國不買台灣石斑魚是早晚的問題,「因為他們產量比台灣多很多。」

根據「上下游新聞」報導引述的中國官方數據,2018年中國石斑產量已是台灣的8倍之多。該報導引用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教授詹滿色的話說:「台灣石斑長期仰賴中國市場,中國石斑產量遠大於台灣,任何中國市場變動都將衝擊價格,若再因兩岸政治干擾,台灣會很容易陷入一個被動的狀態。」

侯彥隆指出,兩岸石斑養殖此消彼長,部分意見認為技術移轉中國是原因之一,但中國相關政策大力扶植也有關。他說:「國家有傾蠻大的力量去扶植他們自己的石斑魚產業,所以量變那麼多。當然有很多魚種的一些問題,可能是我們台灣自己流過去,這些都不排除,但縱使我們沒流過去,我認為過了五年、十年,他們也會有這樣的技術。」

如今中國宣佈禁止輸入台灣石斑,他表示其實在這之前,台灣石斑在產量上已失去競爭力,中國也「可以填補它自己的需求量,不見得需要買我們的魚。」

不再依賴中國市場?

面對中國暫停進口台灣石斑,農委會表示將透過「調節上市期間與產量」、「多元對內行銷」及「強化海外市場拓銷」等方式減緩衝擊。台灣官方表示,近年一直努力促長內銷,並拓展中國以外新市場。

兩岸關係近年來跌至新低。圖片來源: Imago/Panthermedia

《自由時報》引述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特聘教授冉繁華說法報導稱,台灣農委會近年瞭解石斑魚高度倚賴中國市場,早已展開兩個方向的努力:一是開拓石斑魚外銷美國的市場,去年石斑魚就銷到美國有35公噸,今年也有好幾個石斑魚的貨櫃出口到美國去,也開拓比較會有魚肉料理的地中海國家市場。此外,農委會也在各地區建立冷凍加工庫,讓業者在產量過高時可以先凍存,延長產品壽命,以免影響價格波動。

此外,冉繁華還指出,今年農委會漁業署也已減少調整石斑魚苗放養量,並鼓勵養殖戶轉養其他水產。

從數據來看,過去約十年間台灣石斑外銷佔總數比例長年落在7成上下,過去兩年的確大幅降至4成左右。儘管外銷比例下降,許多意見認為這主要還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且外銷石斑仍有9成以上出口至中國,依賴性仍高。

侯彥隆表示,他認為台灣若要解決目前推估受影響的3600噸石斑,「短期內應該可以度過」,但長期仍需找出新的外銷市場,或拉高國內內銷。

針對內銷市場,他表示也會擔憂台灣內銷市場是否吃得下來,「縱使吃下來了,價格也會受波動」。他說:「養殖業這邊比較在意的是價格,萬一價格跌破成本,真的是血本無歸。我們擔心的是這件事的發生。」

至於轉銷,他說近年台灣政府及民間一直嘗試比如進軍歐美,「但那時一直走不過去」,目前看來也「沒有很多量」。他指出,這與飲食文化習慣有關,華人特別愛食用石斑,加上中國市場大、距離近、語言與文化相近,台灣養殖業者多認為比起去歐美,與中國做生意「直接又快速」。

侯彥隆說,比如疫情期間兩岸石斑貿易受衝擊,台灣養殖業者曾想過往外走,但「大家還是覺得大陸最主要,等大陸可以繼續銷,一切問題就解決了,不一定要花那麼多心力在外面。」他指:「如果這條路不能走,完全斷了,才有機會大家一起全力去往歐美走,不然之前大家還是會覺得中國大陸會是最主要市場。」

不過他也認為,不需要因為中國禁止台灣石斑太過悲觀。他說,「每個階段會不同的明星物種,這十年大概就是石斑,可是大概五、六年前新的明星物種慢慢出來,叫做午仔魚」,國內養殖業者若認為前景不好,也會轉養其他魚種,台灣石斑整體產量近年有所下降部分也是受此影響,「其實產業也會自己調整」。

他預料,未來台灣石斑產量或許會萎縮,但不會全部消失不見,可能下降到一個量之後保持穩定。

© 2021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