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討論:能否在農業經濟中使用基因技術?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1月25日

轉基因食品在德國好比過街老鼠。環保人士一把火燒了轉基因玉米地;食品康采恩為形象,研究基因技術只好偷偷摸摸。德國人無飢寒之憂,說「不」當然乾脆。但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拒絕轉基因產品其實是件奢侈的事情,情況非想像的那麼簡單。

斯圖加特:反對轉基因食品的遊行示威圖片來源: Joachim E. Röttgers

對於發展中國家是否應該將基因技術用於農業,一直以來人們各執己見。近日,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和政治家們在波昂聚集一堂,討論「綠色基因技術」對人類究竟是福是禍。

贊比亞地處南非,正深受愛滋病、旱災和供給不足的困擾,百姓需要物資援助以求得生存。美國承擔著這一使命,但贊比亞政府拒絕了,因為美利堅合眾國送來了玉米──確切地說,是轉基因玉米。

可見,發展中國家對綠色基因技術的反感達到何種程度。一個原因是,它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長期影響尚不得而知。衣索比亞环保部門負責人特沃德.埃伽博發言說:「我國物種繁多,若不確定轉基因食品的危險性,就不可冒險試驗。不論是衣索比亞还是全世界的基因研究,我們都要摧毀。」

在此,物種保護不僅僅意味著保護動植物物種這一理想。轉基因種子可能使傳統農作物物種受到更多排擠。風攜轉基因花粉飄往其它田地,這不是農民所能控制。但是轉基因種子受專利保護,農戶可能因此受罰,因他們無權使用被風揚起的花粉。大部分的許可權被少數幾家跨國公司把持,他們掌控著80%的種子貿易,並致力於將轉基因種子投入市場。

特沃德.埃伽博接著談到,「問題是最初的種子產品是免費提供的,一伺它們被播入田間地頭,康采恩們就讓其專利生效。企業不是什麼對人類友善的組織,他們總是利字當頭。」

但是在中國,人們無須懼怕受制於農業跨國康采恩。15年來,中國專家自己對基因植物進行試驗。現今已有一半的棉花作物為轉基因棉,人們對於在棉花種植上運用基因技術也沒有提出異議。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指出:「基因技術有利於農民健康,挽救了其生命。過去每年有不少人因噴灑殺蟲劑和除草藥而中毒。而今,因為無須購買農藥,農民收入也增長了。」

中國的基因公司其實所掙不多。普通中國農民只須一次性購買種子,收獲季節裡保存的種子又可留待來年。這樣,他們仍像在傳統農業經濟狀態下一樣保持獨立。

此外,陳章良認為自然環境也因此受益:「過去農藥不可或缺,昆蟲被農藥給毒死。如今你能在田野裡見到所有昆蟲。熱愛大自然的人們應該支持這一技術。」

然而其它國家的試驗還未取得如此明顯的成功。害蟲對轉基因植物的抵抗力變得頑強,人們得噴注更多殺蟲藥。馬來西亞庫吉隆坡大學的沙德.薩勒-法如奇說:「人類不可能凌駕於自然之上,小範圍內或可解決一時之憂,但終有一天,大自然將如數奉還。誠然,基因食品對個別疾病種類或許具有抵抗力,但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他認為關鍵還是發展中國家無力自給自足,這樣就擺脫不了對大型種子康采恩的許可證的依賴性。

他最後說:「受文化和宗教的影響,亞洲老百姓認為種子象徵生命的一部分。假如我是農民,收獲了種子,卻不能把它保存下來,為下一次豐收做準備,那將是不可思議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