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記者手記:疫苗來了,然後呢?

劉文
2021年1月10日

作為最早批准新冠疫苗緊急上市的國家,美國的大規模接種已經逐漸鋪開。經歷過疫情的肆虐,民眾對疫苗是期待還是抱持疑慮?生活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記者從身邊的社區瞭解到一些細節。

USA | Coronavirus | Impfstoff von Pfizer BioNTech
圖片來源: Terry Pierson/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出門清理落葉時,鄰居美娟朝我揮了揮手,我們像之前十個月那樣隔著籬笆詢問了對方最近生活如何,健康如何。"我有個好消息要告訴你,"她開心地同我分享起她收到了家庭醫生發來的郵件,說替她預約了在1月17日打疫苗的第一針。

按照奧斯汀市打疫苗的順序,她被排在1B這個類別,這一類裡面的人士包括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和患有一種以上基礎疾病的人,這些疾病包括了癌症,器官移植,心臟疾病,腎病,糖尿病和肥胖等。琳達體重超重(按照定義,BMI超過30就算肥胖),還有糖尿病,算是得了新冠之後容易變成重症的高危險群,她自嘲說因為體重過重,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也受到過許多歧視,但是沒想到這一次她的體重卻成了她的"優勢"。

她說,自己曾經考慮過回中國躲一躲疫情,但是機票卻並不容易買到,再加上他們一家四口人,在美國這裡核酸檢測,回國又要隔離,還有可能機票被取消,中途轉機轉不上,最後還是選擇呆在美國。也很羨慕國內的朋友可以去餐廳去看電影,現在自己能打到疫苗,覺得生活有了盼頭。

"雖然要打兩次,但我聽說打了一針之後,過上一兩個星期。身體裡就會開始產生抗體,我已經定了飯店,一月底要去佛羅里達玩一個周末。我已經被困在這個小房子裡十個月了,如果不能出去,不能坐在餐廳裡吃飯,不能在公園裡或者海邊曬曬太陽的話,我真的會瘋掉,"她指指腦袋,又指指馬路對面的那間屋子,做了個瘋掉的手勢。

加州一所小學大門緊閉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R. Vogel

她說的是我們的另一位鄰居,疫情期間一個人待在家裡,原本就有的抑鬱症更加嚴重了。一天晚上,那間屋子裡傳來摔東西和大吼大叫的聲音,驚動了整條街上所有的鄰居,911過來查看之後,急忙將鄰居送到醫院的精神科。之後,住在周圍的人自發輪流給那位鄰居打電話,詢問他的狀況,陪他聊天。但事實上,哪怕是精神正常的人,在經歷了疫情肆虐,經濟衰退,就業率大幅下降,和沒有娛樂活動與世界隔絕的孤獨之後,都不免會被負面情緒籠罩。精神和情感上的壓力,和病毒一樣可怕。

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校醫院工作的醫生賽琳娜在12月19日就注射了第一針疫苗。她在網上記錄下了打疫苗之後的細微的身體變化。下午注射的她,先是手臂注射的部位開始發脹,注射了大約六個小時之後,開始覺得渾身痠痛並且打冷戰。她立刻請假回家臥床休息。她說,就像得了重感冒一般,覺得渾身所有骨頭都像散了架,下床拿東西的時候也覺得像踩在棉花上。但是,像快進一般,一天之內把感冒的症狀都體驗過一次之後,她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便一切恢復如常。她在網上寫,整個疫情期間,她加班加點了很多次,也好幾次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去護理重症病人。她覺得作為醫護人員的自己承擔了政府領導不力的後果很不公平,但是還好可以提前打疫苗,讓她覺得自己的付出也算有了小小的回報,上班的時候也更加安心了。

當選總統拜登率先打疫苗圖片來源: Carolyn Kaster/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截止到1月5日,德克薩斯州已經有四十萬三餘人注射了疫苗,和其他組織不力的州相比,我們還算幸運,因為分配到的疫苗數量並不算少,醫療設施的發達也令注射疫苗開展的較為順暢。但前幾天,我家附近的一個慈善機構做的調查卻引起了我的思考。那家慈善機構發了問卷以普及疫苗的知識,也承諾會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免費接送,免費翻譯等服務,讓他們能更順利地接受疫苗。

但是最後,卻有大約20%的人回答說不準備接受疫苗,另外25%的人說打不打疫苗並不是他們目前優先考慮的事情。回答這些的人有的是不相信疫苗的安全性,但更多的確實面臨著更現實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填問卷的人裡面有餐館,花店,桌游室,奶茶店的店主,他們為了維持生計,願意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繼續工作,但現在因為疫情期間對於社交集會的限制,他們的收入大幅度減少,還要支付昂貴的租金和水電費。如果關門的話,之前這麼多年苦心經營的心血又會泡湯。而政府在四月份發的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他們也早用完了,正是走投無路的時候。

有人想當然地覺得疫苗來了之後,社會會變得像疫情來臨前那樣一切正常。但是,在疫情中被摧毀的東西,真的這麼容易重建嗎?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