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訪德日記(3)-網友L.H.

2002年10月30日

紀念德中建交30周年之際,我們收到了一些熱心網友的來稿。在此我們試著刊出網友林華提供的訪德日記。歡迎廣大網友繼續提供對德國的感受性的文章和意見。

啤酒之都慕尼黑圖片來源: AP

2000年7月26日
告別柏林,告別善良的敦剋夫婦,我們乘火車南行。與敦剋夫婦第一次見面就能感覺到他們的善良親切。敦克先生以醫生的職業敏感關注著每一位朋友;敦剋夫人燦爛的笑容寫滿了內心的真誠,令人感動。看得出來,這幾天緊張的日程把敦剋夫人累得不輕,但她臉上的笑容仍舊如故。
下午5點多到達慕尼黑車站,湯若望協會會長泰森先生和慕尼黑分會主席凱爾舍先生已等候在此。
慕尼黑在12世紀內的800年中,一直是拜恩王國的首都所在地,至今仍有許多古老的建築。弗拉溫教堂是該城的標誌性建築。慕尼黑又有"村莊裡的城市"之美稱,因法律規定所有建築不許超過弗拉溫教堂的高度(100米),高樓大廈不多,綠化很好。慕尼黑還有"德國第二首都"之稱,作為巴伐利亞州的首府,也是州文化、經濟中心,這裡有著名的啤酒廠和西門子等大公司,同時也是德國第一號渡假聖地。慕尼黑啤酒節更是載譽全球。
年消費200公升啤酒的巴伐利亞人該是什麼性格的人呢?凱爾舍先生在我們相識的第一個晚上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們進旅館安頓好後,凱爾舍先生帶我們在夜色中參觀慕尼黑市中心區。他恨不能在這幾個小時裡讓我們把慕尼黑看個明白,不停地介紹,加帶許多的逗趣和玩笑;不停地穿街走巷,市政廳、教堂、劇院、酒館、旅店凡是能進的地方,他都帶我們進去;遇到不便參觀的地方,他也會想方設法找關係讓我們進去。

在大劇院門口遭拒絕後,他一人進去,居然從裡面帶來一位會說漢語的小夥子,讓他領我們在後台走了一大圈。此時,前台正在演出的歌劇還沒有結束。當他帶我們七拐八彎地走進一家古老的大啤酒館時,熱烈的氣息撲面而來,座無虛席的酒桌邊,一公升的單耳大酒杯和高高的直立杯都盛滿了新鮮的啤酒,歡聲笑語之外就是碰杯聲。不經意間,舞台上身穿巴伐利亞民族服飾的樂手開始演奏,人群隨之擊掌,也有人離開座位跳了起來。凱爾舍先生一把拉過我,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與凱爾舍先生相識只不過幾個小時,我已經充分感受到了巴伐利亞人的熱情、豪放和充滿活力的特性。和快樂的人在一起,愉悅由然而生。

2000年7月27日
一早,泰森和凱爾舍先生陪同我們到郊區聖心教堂參觀訪問。一位白白胖胖年輕的神父Jereuias Schoder在火車站等候我們。知其為湯若望協會會員且略懂漢語,我多少有些吃驚。
聖心教堂是德國耶穌會的總部,像一個小小的社會,有學校、圖書館、教史展覽、醫院、餐廳、洗衣房,還自己的經濟實體:農場、畜牧場、小機械修理廠等。神父對中國佛道等寺廟坐等香火錢的作法不欣賞。耶穌會轄下有20多座教堂分佈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延吉。他們還在延吉投資700萬馬克建工廠和醫院。這位小夥子就到過延吉。
對於以自己的青春和才華甚至生命獻身宗教事業的作法,大多數人不太理解。可是我想,就他而言,這也許是最好的人生選擇。因為他的信仰在此,他熱愛的事業在此。實際上,與人類發展史相伴而生的宗教同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其生存發展必有一定的合理性,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也離不開宗教文化帶來的一系列影響。
主持該堂的神父特意會見了我們這幾位中國朋友。
(補記:該堂主持近期升任羅馬梵帝岡副主教,年輕的Schroder神父成為聖心教堂600人的主持。)

2000年7月29日
幾天前,泰森先生專程從亞琛過來陪同我們訪問,今天,他送我們到法蘭克福,再隻身返回亞琛。火車上,泰森先生細說個人歷史,特別講述了二戰時期,年青的他作為一名德國士兵在莫斯科郊區面對黑夜、寒冷、飢餓、恐懼、傷痛的經歷。雖然在他從軍為納粹服務期間沒有開槍擊傷任何人,但這段經歷仍是刻骨銘心不能釋懷的。

泰森先生也反復提及近十幾年來,他多次訪華看到中國的日新月異。早就知道泰森先生及其湯若望協會的朋友們為德中友誼做了許多工作,但對他們的瞭解十分有限。今天一番長談,對先生不辭辛勞從事德中友好事業的初衷有了更多的認識,對湯若望協會朋友們的中國情結有了更多的瞭解。他們對中國的友好之情真是令人感動,對此我將永遠心存感激。
在法蘭克福機場,泰森先生執意要送我們走入候機廳才肯離去。分別時,大門外老人關注的目光、瘦小的身影使我禁不住熱淚盈盈。我頻頻回頭,但卻沒有跑回去擁抱老人,再道一聲感謝。我真後悔!
德國朋友對中國的友好之情我將永誌不忘。
此外,德國之行還有一個深切地感受:德國人民珍惜自然,自然也給予了無私的回報,他們就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我們行程所經的廣袤的德國大地上,幾乎不見一處裸露的黃土地,僅此一點就讓我羨慕不已。我注意到,周末,人們在綠色中享受陽光,悠閒地散步、讀書,放鬆身心,陪伴他們的是大自然永遠清新華麗的圖景。

德國人民能夠有如此優秀的生活品質是與他們的生活態度緊密相關的。以嚴謹認真聞名於世的德國人,其環保意識除去法律規範的內容之外,在生活細節中處處可見:分類垃圾箱、再生衞生紙、節水馬桶、農田的噴灌設備、商店的紙包裝袋、人們良好的衞生習慣、崇尚節約的習俗正是這些深入人心的環保意識和作法,才有德國大地的長青。
我相信,人類只有與大自然建立了完全和諧的關係,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快樂、甜美和純潔。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