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訪湯若望母校看德國中學裡的中文課

2009年9月23日

德國學生很早就開始學習外語,通常10歲的德國學生以英語為第一外語起步。有的學校此外還開拉丁語課,為其它歐洲語言打下基礎。這些語言一般是法語、西班牙語或者義大利語。只有少數學校開中文課。其中一個是科隆的三個國王文理高級中學 (Dreikoenigsgymnasium)。德國之聲記者去看了那裡上漢語課的情況。

慕尼黑一所中學在上中文課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對大多數德國家長來說,教育也意味著為他們的孩子的未來奠基。外語在這裡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的外語門類越多,當然就越好。因為每一門外語都被視為一門額外成績。

科隆的三個國王文理高級中學是科隆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中文課在這裡是作為附加課提供的。這所學校的校長蕾娜特‧溫德穆勒說,中國這個話題在這所學校裡有著悠久傳統。蕾娜特‧溫德穆勒介紹說:"這個學校的學生之一是湯若望。他是17世紀的耶穌教會傳教士,並以這個身份被派往中國。他是中國順治皇帝的顧問。從這個時期產生的傳統延續了下來,我們學校始終保持著對中國的興趣。"

學生們對學習中文的興趣也不小。現在有30多名學生學中文。這可以說是一個成就。但蕾娜特‧溫德穆勒指出,當初這並不容易,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開始時有些困難。也是由於政治原因而比較難,因為那時人們對中國不太感興趣。家長們也說,這有點太異國情調了。但在最近15年裡,中國與我們的距離大大縮短了。現在家長們對學校裡開中文課非常高興。"

對異國情調語言的害怕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激情。三個國王中學的學生法比安和西爾維婭都是學中文的。

法比安說:"我媽媽想跟我一起學,學中文,想要懂得這門語言。但她同時也對我說,我在學校裡要當心,不要因為學了中文而讓別的成績下降。"

西爾維婭說:"我的爸媽也特高興。他們還鼓勵我作出學中文的決定。我在中文課後還有個活動。儘管這樣,我要學下去,因為有我的爸媽給我撐腰,他們還跟我說,也許我可以再到中國去一次。"

中文的書寫很複雜圖片來源: dpa

雖然中文課對學生來說是個額外負擔,但他們願意承受這個負擔,是自願的。因為在學年結束的時候作為獎勵可以到中國去一次,在那裡,他們可以運用他們學過的語言知識。這所學校也計劃跟一個中國夥伴學校展開交流。

但要去中國,就要努力學中文。三個國王中學的學生每周有兩節中文課,除了語言,他們也學中國文化和概況。在這個中學已經教了多年中文的老師林嵐說,對德國學生來說,中文是不能跟英語或者法語相比的,"德國學生學漢語當然是很困難的。第一個原因是漢語的發音,漢語的音調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新奇的,但是是很難的。而且中學生時間不是太多。一個星期只來一次的話,加上練習,可以記得住的東西當然很多,但他們不練習的話很多東西就會忘掉,所以經常要重複以前學過的東西。最大的問題當然是中文的漢字。漢字真的是要下苦功才學得會的。"

中文在德國作為正式課程還屬於例外范疇,而不是常例。在象多特蒙德或者亞琛的少數學校裡已經列為正式課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學校加入這個行列。德國已經有30多個學校把中文列入他們的正式課程表。

在大多數情況下,中文在學校裡還是作為附加課存在。有200多所德國學校提供中文附加課。但就像三個國王中學提供的這樣的附加中文課,卻也構成了走向中文未來在德國學校裡穩定立足的第一步。

作者:Chi Viet Giang / 平心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