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布希政府在海嘯救援中的表現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5年1月4日

美國決定在援助亞洲受海嘯災害的國家中繼續受聯合國領導,不再堅持以美國和其它幾個國家為核心。此項決定還不能說是美國對聯合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變。

呼籲捐款:海嘯讓布希和克林頓走到了一起圖片來源: AP

但是,仍為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和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達成的這一一致性立場是超級大國--美國-尋求同這個已經長期遭到它鄙視,同時在財政上不給予積極支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繼續合作的又一個訊號。華盛頓方面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在有些國際事務中必須加強同聯合國合作的道理,即便美國的這種合作態度是出於種種不同的考慮。

伊拉克問題就是一個例子。美國已經意識到,僅僅憑借軍事高壓政策是不可能長期維持兩河流域穩定局面的。現在在援助亞洲問題上美國又遭到了來自國內外的強烈批評,幾乎威信掃地。如果說在人道主義援助工作上美國還要搞什麼小集團主義,是不是有點過於心胸狹隘了。

在亞洲任何人都知道,美國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最大的軍事力量。如果美國的航空母艦和直升飛機能夠起碼象徵性地得到科菲安南的祝福,在受災地區,比如在印尼亞齊省等地展開救援行動,那豈不是錦上添花。正因為貧困是東南亞國家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土壤,所以美國更應當謹慎行事。

不容忽視的還有美國民眾和參議員們的捐助熱情,以及對布希政府的壓力。他們對布希政府在救援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小家子氣極為不滿。白宮最初只批准了區區1千5百萬美元的救助款。然後又增加至3千5百萬美元,最後達到3億5千萬美元。這樣美國可以又一次通過媒體向世界顯示,華盛頓政府在人道主義援助工作上是多麼的有所作為。

美國擁有一個世界範圍內迅速做出反應的後勤系統。在海上和空中都還沒有競爭對手。目前將這個龐大的軍事系統改為聽命於聯合國調遣,參加國際救援工作的機器,還只是個幻想。而只有實現了這種改建,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才不必請求白宮或者美國的其它什麼部門下達指示,在24小時之內調遣船隻和艦艇為災區運送藥品,水,衣服和其它所有救援物資。

如果單從財政上看,這種改建是可能的。只要瞭解一下有關的研究機構對世界範圍內軍事開支的調查報告就清楚了。如果節省下用於宇宙空間軍事項目,用於發展新的高精尖核武器的龐大開支,那就是一筆龐大的費用。這個原則也同樣適用於經濟騰飛國和發展中國家。 這些國家為參加軍備競賽給國家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目前聯合國和美國布希政府的合作並不表明,一個新的國際新秩序即將誕生。但是將聯合國建成一個超越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這一點符合聯合國憲章的精神。這一點有可能在今後會不斷得到增強。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