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第46屆總統拜登發表其首次國情咨文的同一時間,歐洲大陸上數十萬人正在試圖逃離戰火。拜登講話的同一時間內,有多少人死於非命,這一點可能永遠無法搞清楚。他們死於利慾熏心、倒行逆施的俄羅斯總統發起的戰爭。
同近日來的言論一樣,這位年近八旬的美國總統的演說,聽起來更像是來自冷戰時期的檔案館。他不斷重申團結的北約威力無人能比,他對莫斯科侵略者發出了強烈的威脅,他表示會誓死捍衛民主價值觀。他談到了團結與犧牲,也談及了其制裁措施將如何重創俄羅斯經濟。
糟糕的民調
拜登的演說不時收獲雷鳴般的、包括部分共和黨人的掌聲。在這個悲情的歷史時刻,誰能不為烏克蘭民眾的勇敢而動容,誰又會不為美國的強大而振奮呢。誓死捍衛北約每一釐米土地的戰爭動員,在國會大廳了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然而,這種對美國強大軍力自嗨式的歡呼,也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場景而已。
因為拜登發表國情咨文演說的最初目的並不在此:新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兩個月,拜登的當務之急是要爭取民意。八個月後就要進行至關重要的的中期選舉,一旦失利,拜登的施政空間將大幅縮水。民意支持率只剩41%的拜登急需一個表達政績的機會:疫情減緩、經濟增長以及就業市場的積極發展。作為任命了首位黑人大法官的總統,作為履行諾言成功啟動基建一攬子計劃的總統,他當然希望得到民眾的認可。國情咨文中,他也談到了上述政績,也贏得了熱烈的掌聲,但這一次,掌聲卻完全來自他所屬的民主黨陣營。
真正同選民密切相關的,則是拜登總統將歐洲大陸戰後民主重建置於美國眼前利益之上的決定。因為這需要民眾去接受因制裁措施而導致的油價暴漲,去接受7%的通膨進一步飆升、總而使數百萬美國民眾生活更加困苦的可能性。
中國取代俄羅斯 成為頭號敵手
拜登深知,他反對普丁戰爭罪行的努力有可能會成為共和黨民粹派攻擊他的口實,民粹主義者主張一切以美國為主,他們希望以煽動美國即將喪失大國地位的恐懼心理來贏取選戰,先是中期選舉,進而是總統選舉。
拜登及其那一代人中的大多數都堅信,美國必須同歐洲盟友保持團結。但現在,很多美國人已經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俄羅斯的宿敵地位已經被中國所取代,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跨大西洋盟友關係以及歐洲大陸已經沒有那麼重要。美國的未來取決於亞洲,而歐洲人應該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了。
拜登從政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了。他可能是最後一位注重美歐關係的白宮主人。我們沒有必要拿川普来聳人聽聞:無論是誰接替拜登,美國的戰略重點都會發生偏移。歐洲人為此做好準備,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一年前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中國領導層或許抱著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期待新總統一改川普任性好鬥的風格,華盛頓能與北京重新對話;另一方面又擔心民主黨人上台後,其原本對華不友好的路線讓目前的對抗勢態加劇。這一年來,美中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圖片來源: Bildagentur-online/Ohde/picture alliance2021年2月10日,拜登在上任3周後首次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兩人就新冠疫情丶氣候變化及防止武器擴散等議題交換意見。拜登還談及中國經濟政策丶香港丶新疆人權丶對台施壓等美方關切話題。習近平則表明,台灣丶涉港涉疆等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希望美方謹慎處理。9月初,兩人再度通話,華盛頓方面稱,拜登傳達的訊息是,美國希望確保「動態保持競爭」,在未來不會出現任何情況使雙方轉向「無意的衝突」。11月16日,習近平與拜登首次影片通話(圖),從公開報導看,議題及相關表述並未超出之前兩次通話的范疇。
圖片來源: Jonathan Ernst/REUTERS中美官員3月18日在阿拉斯加舉行拜登上任後兩國首次高層會談,參與者包括中國外長王毅、國務委員楊潔篪,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會談明顯帶有對抗氣氛,美方表示,如果中國希望重建雙邊關係,應該改變自己的行為;楊潔篪則批評華盛頓進行長臂管轄,王毅警告美國將無法「遏制」中國。會談被媒體形容為「各說各話」、「針鋒相對」,最終「不歡而散」。
圖片來源: Frederic J. Brown/REUTERS2021年3月美中阿拉斯加高層會晤前夕,華盛頓宣佈對包括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內的24名中國大陸及香港高官進行制裁,禁止金融機構與其發生業務往來。美方稱制裁原因是北京方面持續打壓香港的政治自由。中國全國人大此前通過決議,對香港的選舉制度進行改革,被認為使香港民主派參政參選空間進一步壓縮。北京回應稱會「採取必要反制措施」。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拜登上任後,美國擴大了對中國公司的制裁名單。2021年6月4日,拜登簽署一項行政令,自8月2日起禁止美國人交易首批包括華為,中海油等59家中國公司的證券。11月,美國延長對中國「涉軍企業」投資禁令,延續川普时代的措施,禁止美國實體投資被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中國公司,並對原有名單作了更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M. Schiefelbein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圖)於7月25日至26日訪問中國,在天津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外交部副部長謝鋒等官員會談。此次會晤氣氛也並不融洽。謝鋒指責美國應為兩國關係陷入僵局負責,並敦促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停止打壓中國企業,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等等。舍曼在會談中強調,美方不希望讓「激烈和持續的」美中競爭「轉變為衝突」,美國希望確保通過「護欄和界限」,「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
圖片來源: Phoenix TV/AP Video/picture alliance9月底,滯留加拿大3年的華為前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與美國檢方達成協議,將針對她涉嫌銀行欺詐一事撤銷起訴,孟隨後獲釋回到中國。幾乎與此同時,在孟晚舟被捕後不久在中國被逮捕並被押的兩名加拿大人也得以獲釋回國。美國政府對此表示歡迎。這被稱為中、美、加三國之間一項高風險的「換囚」活動。 有評論稱這項進展有助於緩解中美緊張關係。
圖片來源: Jin Liwang/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2021年裡,中美分別任命了駐對方國家的新大使。接替崔天凱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是秦剛。拜登則任命本已退役的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圖)任駐華大使。兩人均為資深外交官,有豐富的政府工作經驗。伯恩斯雖沒有太多中國經歷,但被視為穩健、務實。秦剛也被視為謹慎型丶而非「戰狼式」的外交官。
圖片來源: Rod Lamkey/CNP/picture alliance11月16日習近平與拜登線上峰會後,中國官媒和美國國務院當天證實,中美將放寬對來自對方國家記者的簽證限制。自2020年初川普政府將部分中國駐美媒體列為「外國使團」後,雙方均對彼此駐地記者進行限制。華盛頓要求中國官方媒體駐美機構削減60名中國籍雇員,並限制中國籍記者簽證,而北京則驅逐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及《華盛頓郵報》的11名美籍駐華記者。之後,許多新申請中國簽證的美國媒體工作者也無法順利取得記者簽證。中美兩國現相互保障現任常駐記者在遵守防疫規定前提下可以正常往返對方國家。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Y. Bogu12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禁止進口來自中國新疆的商品。未來不管是全部或者部分在新疆製造的商品,都會被預設為涉及強迫勞動丶不得進口,除非公司能夠提出「明確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其供應鏈中沒有強迫勞動,則可有機會上訴。
圖片來源: VCG/imago images12月6日,美國政府正式宣佈將對2022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即美國官員將不會出席北京冬奧。理由是「中國在新疆正在進行的種族滅絕丶反人類罪以及其他侵犯人權的行為」。 中國大使館發言人批評美國此舉是將體育政治化,表示:「事實上,沒有人關心這些人是否會來」。不過12月底有媒體報導,美方為數十位為奧運團隊提供支持的中低階官員向中國提出簽證申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月19日證實,中方已經向美方由政府官員組成的團隊部分成員審發了相應簽證。
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