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俄羅斯人尚未領悟的假日
2015年6月12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6月12日在俄羅斯雖然是假日,但是它在俄羅斯人心裡已經無法喚起任何情愫。就算有,人們對於這個 "俄羅斯日"也只是報以厭倦的一笑:"這是我們所謂的獨立紀念日,可到底是從誰手中獨立呢?"
在1990年的時候,這一切看起來並非毫無意義。在那一年的6月12日這一天,第一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RSFSR)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國家主權宣言,這被視為該國歷史揭開了新篇章。這份宣言宣佈俄羅斯法律高於蘇聯,確立了三權分立體制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與此同時,它賦予俄羅斯作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更多的國家自治主權。事實上,這份宣言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歷史文件,因為它首次將現代俄羅斯正式定義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而不是所謂的社會主義民主。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民代表大會還在宣言中表示,希望在簽署一份新的聯盟協議之後,留在這個獲得新生的蘇維埃聯盟裡。但是隨後,蘇聯就分崩解體了。時至今日,俄羅斯社會中大部分人都認為當時葉利欽領導的這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一手"摧毀"了蘇聯。而在1990年3月被選為蘇聯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的戈爾巴喬夫,則被指責軟弱無能,沒有阻止蘇聯被"毀滅"的過程。
在今日俄羅斯,只要提起6月12日的宣言,就會有人開始爭論,究竟蘇聯的解體是無法避免的,還是說其實這個聯邦可以保留下來。"我們失去了一個怎樣的國家啊!"--穿越整個俄羅斯,從西部的斯摩棱斯克(Smolensk)到最東部的海參崴(Wladiwostok),都能聽到這句口頭禪。其實,即使沒有這份主權宣言,蘇聯也一樣會解體。一個消滅了數百萬國民的政權,在上世紀80年代末氣數已盡。
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的爭鬥
很難否認的是,6月12日的這份主權宣言是葉利欽與蘇聯領導層之間的權利鬥爭的一部分。然而,這份全票通過的文件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脫不開的。在那之前進行了兩次選舉:一次是1989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一次是1990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葉利欽當時是最受歡迎的,也是最具有合法性的政治領袖人物。他憑借自己的政治本能領悟到,在這樣一場政治鬥爭中,贏得信任和權威是最重要的。
與之不同的是戈爾巴喬夫,他對於選舉報有恐懼心理。當他在1990年3月決定,不讓蘇聯人民直接選舉總統的時候,他就已經錯失了成為一個具有合法性的政治領導人的最後機會。事實上,他相當於自己任命自己去擔任總統這個職位。然而,從那之後他就淪為蘇共保守派和官僚機構的人質,最終在1991年8月走進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死胡同。就這樣,以任何一種形式保留蘇聯這個整體的最後一絲微弱的希望也徹底被埋葬了。
錯失的機會還是未來的榜樣?
在此之前,俄羅斯從來沒有經歷過民主。當1992年,葉利欽政府宣佈將6月12日命名為"俄羅斯日"並定為國家法定假日之後,大多數俄羅斯人是真心期盼過自己的國家能夠轉變成為貨真價實的民主國家。不過,這些希望並沒有得到全面的實現。今天,就算有人會想起1990年6月12日的主權宣言,恐怕也是大多帶著負面情緒的。同樣,對於戈爾巴喬夫發起的所謂"改革"時代,以及1989到1991年之間的蘇東劇變時期,人們也大多是帶著反感的。
這有很多原因。其中可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家"雄風不再"的一種"後帝國綜合症"。克里姆林宮成功地對這種情緒予以助長,並利用它作為強大的宣傳手段,來服務於自己的政治目的。如今的俄羅斯政治被歷史懷舊情緒所籠罩,沒有對未來的遠景展望。這種政策早晚會走到盡頭,失去在民眾當中的吸引力。對於20世紀俄羅斯歷史的重新評價不會在明天發生,但它是不可避免的。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也許是有史以來俄羅斯社會走向政治和經濟自由唯一一次的相對成功的突破。美國歷史學家阿隆(Leon Aron)將之稱為"理想主義和公民尊嚴的時代"。15到20年後,俄羅斯人將會做好了反思歷史的準備,他們也會對那個時代做出同樣的評價,並將其稱作俄羅斯歷史上最積極的時刻之一。
本文作者Konstantin von Eggert曾在BBC俄語節目組工作多年,目前是自由記者和評論員。